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中国现代儿科学先驱周华康去世 遗体捐献(图)--中国年鉴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大楼里,一个老人去世的消息被人们低声地说起。
8月23日,在住院楼地下二层的遗体告别厅里,年轻或年长的医护工作者静悄悄地站在这里,等待着为这位名叫周华康的97岁老人献上一枝白色或黄色的花。
一个1984年出生的年轻医生从进入协和儿科那天起就知道,这位高瘦老医生的历史“就是协和儿科的历史”。那些红着眼圈的老者,是周华康曾经的同事和学生,他们在此作别中国现代儿科学的先驱,1949年协和医院儿科的重建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的主持重建者。
穿着一身白大褂躺在鲜花中的老人,终究没有等到他最盼望的日子。再过24天,这座他自1940年开始就服务其中的医院,即将迎来自己90岁的生日。
在刚刚过去的7月里,几年来一直卧床的老人还想要再次扼住命运的喉咙。“90周年我一定要回去,从今天就开始练习走路。”
从他住的长满爬山虎的红砖房子到协和医院,只需要步行5分钟。但对他来说,即便是走路如此简单的动作,也已经很难完成了。两个人搀扶着老人,勉强在屋子里来回蹭上二三十步,再走下去,“腿就软得像面条一样,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这个倔强的老人终究不能再走回那条曾千万次走过的路了。1940年,周华康在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协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那时,这所医院就和这个爱打篮球的博士一样年轻,它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基金资助建成,并以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为标杆,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即提出“要按照国际最好的标准来办学”,将现代西方医学介绍到古老的中国,并迅速成为中国的医学中心。
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迫使协和医院关门。后来,周华康获得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的机会。抗战胜利后,他便受聘恢复、重建协和儿科并出任主任,直到1987年退休。
如今已很难找到与这位老教授同时期的协和人了,甚至就连他的研究生魏珉,今年也已66岁。在魏珉看来,周华康“最最认真,最最爱护病人”。在儿科病房里,这位瘦高的主任总要帮着护士做些琐碎工作,清晨给生病的孩子们换尿布,或是挨个儿喂饭、测体温。
一个河北农家孩子曾因多发性神经炎引起呼吸肌麻痹,送进医院时,呼吸已经停止。那时,协和全院只有一台呼吸器。这位儿科主任立即动手,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用胶皮囊制成了一个“土人工呼吸器”。这是一个太简陋的呼吸器,它需要大夫、护士换班捏,昼夜24小时不停,1分钟要捏30多次。周华康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轮换坚持着捏了30多天,才最终使几乎失去希望的孩子恢复了呼吸。
那时,周华康在协和医院那栋“绿瓦顶、白栏杆”的老楼里工作。人们还记得,这个大个子医生总是匆匆忙忙的。从1959年便与其成为同事的籍孝诚回忆起,自己甚至“没见过他和人开玩笑,一点不会客套”。
他恪守的规则不容打破。曾经的同事想起,一位部级领导不想排队看诊,带着生病的孩子就往诊室里冲,却被周华康拦在外面。
“不是急病就得排队。”他毫不客气地告诉领导。
这套规则也同样适用于他自己。有一年,他上小学的孙子要看牙,这位老医生便亲自早起去协和口腔科排队挂号。
很多有关这位老人的回忆文章里都记述着同一个故事。1976年,一个农民的孩子患败血症住院,初步治疗后,病情稍见好转,父亲就要求带孩子出院。这或许是大多贫穷家庭面对的窘境,只要在医院多住一天,这个家就会一天没有收入。
周华康急了,他对那个焦虑的父亲承诺:“孩子的病情绝对不允许出院,如果信得过我,就把孩子交给我,你回去工作照顾家里的人,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
从那天起,这个素昧平生的孩子得到的,不仅是一个教授每天的检查、治疗;还有探视时间里,周医生提着的糖果和小人书,以及一个善意的谎言:“都是你爸爸买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