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九旬医学家志愿捐献遗体 称要“死而未已”(图)--中国年鉴社
“死而后已?我要死而未已!”
8月15日,年近九旬的王显明老人毅然在《山东省遗体[YiTi](角膜)捐献[JuanXian]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ZiJi]的名字,志愿在去世后捐献[JuanXian]自己[ZiJi]的遗体[YiTi]。“我做了一辈子的医学了,死后我的遗体[YiTi]也要继续为医学发挥作用。”老人说。
与医学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我捐献[JuanXian]遗体[YiTi]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8月15日,在填写完《山东省遗体[YiTi](角膜)捐献[JuanXian]申请登记表》后,王显明老人站起身来大声地说,“今天是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我是做过亡国奴的人。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又让我有机会使自己[ZiJi]的遗体[YiTi]继续发挥作用,真的很感激。”
王显明,1923年出生在黑龙江。“1942年,我进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王显明说,正是当时的医学教育使他与医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当时也是8月15日,我第一次进入了解剖室学习。”回忆起70年前的情景,王显明显得非常激动,声音变得高亢起来,“进入解剖室,第一件事就是向尸体鞠躬,以表示对他们贡献的尊重。”从那时起,王显明就认识到了遗体[YiTi]也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
“死而后已?我要死而未已!人们常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我要对此打个问号。”王显明反问道,“人死了就完了吗?在我看来,要死而未已。”因此,在王显明看来自己[ZiJi]决定捐献[JuanXian]遗体[YiTi],是必然的选择。虽然最初他的家人也有顾虑,但在其影响下,家人也都支持老人的决定。
年近九旬依然笔耕不辍
除了自己[ZiJi]的遗体[YiTi],一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王显明老人还想把自己[ZiJi]的学术观点传下去。“别看我现在快90岁了,我还正常上班,日夜不停地写作,希望把我的学术观点传下去。”谈起自己[ZiJi]的身体状况和工作状态,王显明有些得意地说。
1945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王显明回到了他的祖籍地山东。“建国后,王老在济南铁路医院(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王显明捐献[JuanXian]遗体[YiTi]的执行人之一、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学舟说。
王学舟介绍,王显明于1955-1959年参加了由国家卫生部举办的上海市中医研究班,这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从那时起,王老就开始重点研究中西医结合专业。之后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和专著。”
“王老从医院退休后,又利用自己[ZiJi]的稿费收入,办起了济南中西医结合学院(现为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现在虽已近90岁高龄,王显明依然笔耕不辍,希望自己[ZiJi]的学术观点能传承下去。>>“我会用微笑和大家告别”
“当我离开人世时,我会用微笑和大家告别。我也希望亲友们能用微笑欢送我离开这个世界。”看到很多人来见证其填写捐献[JuanXian]申请登记表,王显明显得很意外,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说,“我身上能用的器官,都可以拿去用了,之后遗体[YiTi]可以作为学生们解剖实习的标本。”
据济南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给遗体[YiTi]捐献[JuanXian]者家属提供缅怀的场所,红十字会系统建立了山东省暨济南市遗体[YiTi]捐献[JuanXian]纪念碑,今年又建立了山东省暨济南市器官、角膜捐献[JuanXian]纪念碑,并联合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了生命奉献展厅,供捐献[JuanXian]者家属缅怀和社会各界学习。
据介绍,截至目前,济南市红十字系统遗体[YiTi]捐献[JuanXian]登记845人,实现捐献[JuanXian]90人,王显明成为济南市第846位登记者。角膜捐献[JuanXian]志愿者45人,实现捐献[JuanXian]14例。(记者 李钢 实习生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