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纪念与回忆 >
冼星海为《在太行山上》谱曲 周恩来亲自试唱第二声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4)
激情洋溢的乐曲
冼星海[XingHai],救国之志撞击灵感
关于冼星海[XingHai]为《在太行山[TaiXingShan]上》谱曲有多种说法。2010年7月27日的《山西晚报》刊登了张建军和靳宏伟考证“抗战[KangZhan]名曲在陵川创作”一文,说是桂涛声[TaoSheng]和冼星海[XingHai]曾同时在陵川,1938年5月,桂涛声[TaoSheng]写出歌词后冼星海[XingHai]即谱了曲并在太行山[TaiXingShan]传唱。专家认为此说疑点较多,还是在武汉谱曲比较可信,但冼星海[XingHai]与桂涛声[TaoSheng]熟悉应是确定无疑的。有冼星海[XingHai]的一段话为证:“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冒险去了一趟太行山[TaiXingShan],看见了朱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也看到了太行山[TaiXingShan]上的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写了一首《在太行山[TaiXingShan]上》的歌词,请我给他谱成曲。”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XingHai],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幼年随母侨居马来西亚,13岁回国,先后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24岁去巴黎,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留法期间,他创作了《风》等10余首作品。
1935年冼星海[XingHai]回国,在上海参加了抗日[KangRi]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到武汉;1938年底去延安;1940年去苏联为《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10余年中,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作品300多部(其中歌曲200余首),为鼓舞人民抗战[KangZhan]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战[KangZhan]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冼星海[XingHai]逝世后,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XingHai]致哀。”2009年,冼星海[XingHai]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太行山[TaiXingShan]上》是冼星海[XingHai]在武汉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其巨大影响在他的歌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冼星海[XingHai]是随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武汉的。1937年底进入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为音乐科主任,主持抗战[KangZhan]音乐工作。他一边参加演剧二队的演出,一边忙于组织歌咏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教唱救亡歌曲。在冼星海[XingHai]等人的努力下,武汉出现了上百个歌咏队。冼星海[XingHai]成为著名的抗日[KangRi]救亡音乐家。在为《在太行山[TaiXingShan]上》谱曲前,冼星海[XingHai]已为桂涛声[TaoSheng]的《送棉衣》谱过曲,只是找不到记载。至于这一次见面,是这样的:
1938年6月的一天晚上,冼星海[XingHai]刚刚回到音乐科所在地武昌昙华林,桂涛声[TaoSheng]急匆匆地来了,对接待者说:“我是从山西来的桂涛声[TaoSheng],想请星海[XingHai]同志为太行山[TaiXingShan]的战友们谱一支队歌。”星海[XingHai]赶忙出来迎接。他一边接过桂涛声[TaoSheng]写在烟盒上的歌词,一边让桂涛声[TaoSheng]给大家介绍山西游击队反9路围攻的战况,大家一道为胜利欢呼雀跃!歌词把太行山[TaiXingShan]中游击健儿的紧张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冼星海[XingHai]看着歌词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随即音乐灵感来了:由舒展宽广明朗向上的小调主旋律,引出战斗性的进行曲旋律,既充满青春朝气,又有豪迈精壮的气势。他赶紧用笔把思路记了下来。送走客人,冼星海[XingHai]依然被游击健儿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他坐在钢琴前,反复琢磨、构思,怎么才能把歌词原意表达得准确无误?把如火如荼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激情撞击着思想的火花,他终于连夜将它谱写成一首二部合唱曲。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实现了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一首传世之歌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