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纪念与回忆 >
孔庆德将军之女孔小凡:英雄父亲是我心中的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战斗的一生:铁血将军[JiangJun] 真情汉子
现年95岁的老将军[JiangJun]孔庆德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授衔中将。宋任穷同志在为《一代将星孔庆德》一书题写的“序”中,称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级将领”。记者在读小学时就听过他长征路上身负重伤三过草地[CaoDi]的英雄故事,至今难以忘怀。
日前,记者来到武昌小洪山松竹环抱的“红军[HongJun]楼”,见到了孔庆德将军[JiangJun]。
在孔老挂满书法精品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多位红军[HongJun]老前辈赠予他的题词―“强军富国,一代功臣”(宋任穷);“一生戎马不居功”(刘华清);“出奇制胜,英勇杀敌”(张万年);“浩然正气,晚节花香”(迟浩田)……而将军[JiangJun]自己书写的“长征精神永存”六个大字,仿佛把人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孔庆德将军[JiangJun]的四女儿孔小凡说,这辈子她最敬重、最佩服、最亲近的人,就是父亲[FuQin]孔庆德,“他永远是女儿心中的一座大山。”
父亲[FuQin]对他们[TaMen]姊妹7个要求特别严,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要搞特殊,强调做人自信、自立、自强最重要,从不准许打他的牌子、利用他的权力谋私利。孔小凡退休前在广州某医院工作,按职级本可分单位房,因为一时凑不齐数万元而失去单位分房的机会。部队组织部门一位同志不解,问孔小凡“你报过自己是‘孔庆德的女儿’吗?”她一时语塞,默默地离去。孔小凡最听父亲[FuQin]的话了,父亲[FuQin]对子女的“底线”她最清楚。
孔小凡多次听父亲[FuQin]说,饥饿是长征途中的最大敌人[DiRen],为了坚持胜利保存实力,连朱总司令都在草地[CaoDi]上采过野菜[YeCai],这个优良传统啥时也不能丢!父亲[FuQin]常让警卫员出去挖来野菜[YeCai],让全家和工作人员品尝,吃“长征餐”忆苦思甜,提醒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父亲[FuQin]每次给灾区老区捐款都很慷慨,出手就是几百几千元。但对自己特抠门,几十元的衣服嫌贵,背心穿了十年不让换,打个补丁接着穿。女儿悄悄买了件好的,撒谎说20元他才接受。父亲[FuQin]培养他们[TaMen]劳动的习惯,在自家小院里种季节性蔬菜,浇水、松土、施肥。小凡在家是“管家”,包括工作人员,每天6人吃饭,月伙食费开支仅600元。
“父亲[FuQin]曾在十堰二线建设工地多年,居然没上过近在咫尺的名胜武当山,一生遗憾。”孔小凡说,父亲[FuQin]一辈子风风火火,就是顾不了家,孩子们上几年级了,在哪里工作,他还真不清楚。可是,部属有啥难处他一清二楚,别人有困难孩子可内招放在武汉的部队单位,而自己的女儿参军却送去东北丹东的部队卫生院,照顾最基层的官兵。工作人员回家过年过节,他都要掏腰包送钱送物,代问人家的老人好,多多保重。
“父亲[FuQin]打起仗来是一员猛将,也是真情汉子,心地特别善良”,孔小凡回忆说,小时她患心肌炎容易感冒,有回在军区[JunQu]礼堂看电影温度太低,父亲[FuQin]就把军衣脱下来为她盖上,而自己冻得不行。将军[JiangJun]不让孩子用公车,偶尔一次捎带上,车上的孩子头压得低低的,生怕父亲[FuQin]生气,回家就主动认错,说不怪司机叔叔。父亲[FuQin]和母亲战友情深,不久前母亲去世了,他强忍悲痛,反过来安慰家人。孔小凡说山东大汉的父亲[FuQin]从不低头,从不流泪,但也有例外,那是在他早年献身的父亲[FuQin]坟前:软下膝来,连连磕头,热泪纵横……
生命的转折:曲阜苦孩子当红军[Hong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