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人物丰碑 >
最可爱的人魏巍--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一颗新星在闪烁
1938年12月,魏巍作为八路军记者团的成员,来到晋察冀边区,被分配到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科当干事,编辑《抗敌副刊》(后改为《抗敌三日刊》)。
次年5月初,日寇准备对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军区机关转移,机关干部分别深入到部队,加强基层力量。魏巍被分到第一团第一营当教育干事。他参加了夜袭大龙华的战斗,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撞击。他刚刚认识的机枪炮手王振海,就在这次战斗中,用自己[ZiJi]的身体挡住了敌人射向战友的枪弹。
一种灵感触动了魏巍的心,他感到激奋、冲动,一股诗情从笔端涌出:
早晨,黄槐花飘落的时候,我们的战士战死了……
群众[QunZhong]们,围着他那经红色的血洗过的长大的身体,
看着他那经红色的血洗过的绿色的军衣,
那粗壮的手还紧握着的发热的枪筒,
他们[TaMen]眼里露出的是怎样的情感呀!
悲痛的人群啊!愤怒的人群啊!
风吹着 像种子默默地归还大地
黄槐花又无声地飘落了。
诗写好后,魏巍把它拿给正在易县工作的田间看。田间激动地说:“写诗就是要捕捉这种感人的形象,这就是生活,生活是诗的土壤,没土壤就长不成参天的大树,我们只有把战争当成诗,投入到火线中去,才有写不尽的诗。”
从这以后,魏巍便以一个[YiGe]战士的忠诚和诗人的激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战斗中去。
在著名的雁宿崖战斗中,他以一个[YiGe]执枪战士的身份,冲上了阵地。在攻打大黑山战斗中,他亲眼看到被称为日本“山地战专家”和“名将之花”的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在上庄子附近被我迫击炮弹击中毙命。
在烽火硝烟中,他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诗的灵感和旋律如泉水般涌出。
大黑山战役后不久[BuJiu],他因患疟疾,暂时留在老乡家。在躲避鬼子搜捕时,他在山洞里写下了《诗没有[MeiYou]死》等诗篇,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信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在这些诗篇上,他给自己[ZiJi]起了个笔名“红杨树”。杨树是歌唱的树,红色代表革命,“红杨树”就是为革命而歌唱。
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的斗争进入了空前艰苦的阶段。在这最黑暗的日子里,魏巍却预感到了黎明的到来,他仿佛看到了银色的晨曦,眺望到民族解放的曙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黎明风景》这一鸿篇巨著的写作。他对朋友们深情地说:“这是我的性命之子,如果我熬不过黑暗,看不到咱晋察冀的黎明,这就是我留给大家的最后一首诗。”
不久[BuJiu],《黎明风景》这首长达2000行的叙事长诗在《诗建设》上发表了。当时活跃在延安、晋察冀文坛上的作家孙犁、邵子南都相继写了评论,高度赞扬了这部长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后来这首诗获得了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金。这些,在战争年代,发生在一位年轻诗人身上,是令人瞩目的。
一颗新星,升起在山峁之巅,它在晋察冀的无数星群里,受着光辉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