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国史在线 > 单位修史 >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

 

 

 

 

 

 

介绍

  中国气象局: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
 
  
  

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中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发展过程

  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 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历史记录

  中国最早的气象资料与其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国中心气象期的气象资料是英国人观测的。为了气象研究的便利,英国传教士将气象观测这一技术带入中国,1869年,
  

他们建立气象站。
 
  1905年,日本测候所建成,1907年开始完整地记录气温、降雨量等,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记录由此开始,至今整整一百年。
 
  1930年,英国建立了海关测候所。从1930年至1938年的气象资料,由英国测候所提供。在此阶段,中国人也开始参与气象观测。
 
  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气象资料由此中断。气象资料上,1938年至1946年这9年的气象资料仍是空白。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7年,国民政府建立了二等测候所恢复气象观测,1948年改为头等测候所。
 
  1957年,气象局正式成立。从这一年开始,气象预报开始正式对社会发布。
 

研究体系

  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
 
  
  

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973年以来
  

80

,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主席,1991年连任主席;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
 

 

  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司、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计划财务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和监察室、审计室。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行政复议工作。
 
  (二)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
 
  (三)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五)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
 
  (六)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七)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八)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九)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
 
  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
 
  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1]
 
  西南五省严重旱情仍将持续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今日表示,3月31日至4月2日,西
  

南旱区有一次弱的降雨过程,降雨量一般不足3毫米,其中贵州北部和东部降雨量将有一般5~20毫米。之后,云南大部、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无明显降雨,旱情仍将持续。
 
  中国气象局今日上召开2010年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郑江平介绍了西南五省气象干旱情况。

(一)西南部分地区持续严重气象干旱

  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持续少雨,气温偏高。去年9月以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183.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9.2%;贵州省平均降水量为167.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1.2%,两省降水量均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少值。与常年同期相比,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北部降水量偏少3成以上,其中云南中西部和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地区偏少5-8成。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大部及广西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2℃,其中云南平均气温15.3℃,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3月21日,云南、贵州、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云南中部和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部分地区为特旱。
 
  3月22日至30日,贵州北部和东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东北部等气象干旱地区出现10~30毫米降水,其中贵州东北部、云南西南部降水量有30~50毫米。与3月21日相比,3月30日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东北部、川西高原南部的气象干旱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但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这次降雨过程有利于降低当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使云南和贵州部分地区气象干旱略有缓和,对严重干旱的发展有阶段性减缓作用。但由于前期气象干旱持续时间很长,水分亏缺严重,近期的降雨过程对重旱区土壤墒情、特别是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不大,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二)西南气象干旱的特点

  持续时间长。2009年9月中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5个月。在这此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贵州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50天, 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多;广西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32天,为历史第2多;四川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25天,为历史第7多。
 
  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3月,贵州省重旱县数百分比也达到了81%。
 
  灾害影响重。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
  

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三)未来气象干旱发展趋势

  3月31日至4月2日,西南旱区有一次弱的降雨过程,降雨量一般不足3毫米,其中贵州北部和东部降雨量将有一般5~20毫米。之后,云南大部、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无明显降雨,气象旱情仍将持续。

(四)西南干旱成因分析

  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气压场持续偏强,其南侧的印缅槽活动长时间明显偏弱,使得形成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印度洋水汽输送特别弱。同时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上述结果导致中国西南地区冷暖空气很难交汇,造成降水持续偏少。而2009年9月以来,云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后气温又长期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五)气象部门人工增雨抗旱情况

  
  

2月27日至3月30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五省(区、市)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36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89小时;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827次,发射增雨炮弹17316发,发射增雨火箭5035枚。其中,云南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2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5小时;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604次,发射增雨炮弹4971发,发射增雨火箭3468枚。贵州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11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29小时;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714次,发射增雨炮弹7040发,发射增雨火箭242枚。四川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10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21小时;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41次,发射增雨炮弹937
 
  
  

发,火箭321枚。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13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34小时;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206次,发射增雨火箭579枚。重庆市气象部门组织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62次,发射增雨炮弹4368发,发射增雨火箭425枚。
 

现任领导

局长:郑国光

  郑国光,1959年出生,江苏省涟水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2月,获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7月,获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
 
  1977.08—1978.02 在江苏省涟水县石湖果园插队劳动
 
  1984.09—1986.04 任新疆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
 
  1986.05—1989.09 任新疆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9.10—1990.02 任新疆自治区气象业务中心副主任
 
  1990.02—1990.0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研究
 
  1994.08—1995.11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12—1998.11 先后任中国气象局总体规划研究设计室主任助理、副主任,(期间:1996年12月获研究员任职资格;1997.09—1998.07 任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1998.12—1999.07 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司长
 
  1999.08—2007.03 任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07.03— 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现兼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主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WMO执行理事会成员、地球观测组织(GEO)联合主席等。

副局长:许小峰

  许小峰,汉族, 1957年出生,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中国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1982.01—1994.01 中央气象台预报员(期间:1985.03-1985.10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预报员;1992.01-1994.01在美国国家天气局预报系统实验室进修)
 
  1994.04—1998.12 中国气象局业务发展与天气司副司长
 
  1998.12—1999.08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
 
  1999.08—2000.01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2000.01—2001.10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司长
 
  2001.10—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7.07—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
 
  现兼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系会议成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成员、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成员、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成员、WCRP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防治山洪灾害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等。

副局长:宇如聪

  宇如聪,汉族,1962年出生,安徽全椒人,无党派,1979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9年—1983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一系天气动力专业学习
 
  1983年—1992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训练部气象基础教研室教员(期间:1984年-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习,获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1998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期间:1995年7月-1998年9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访问学者)
 
  1998年—2002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期间:2000.08—2000.11、2001.05—2001.08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访问学者)
 
  2002.08—2005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
 
  2004.12—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2005.02— 增补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副局长:沈晓农

  沈晓农,汉族,196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农业气象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
 
  1979.09—1983.07 南京气象学院学生
 
  1983.08—1985.06 国家气象局人事劳动司人事处干部
 
  1985.06—1986.11 国家气象局科技教育司职工教育处干部
 
  (其间:1985.09—1986.09公派英国菲尔顿技术学院学习)
 
  1986.11—1988.12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秘书
 
  1988.12—1990.04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局长秘书(副处级)
 
  1990.04—1991.09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局长秘书、党组秘书
 
  1991.09—1992.02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局长秘书、党组秘书
 
  1992.02—1994.04 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党组秘书兼局长秘书(正处级)
 
  1994.04—1997.06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兼局长秘书
 
  1997.06—2001.03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
 
  (1996.05-1997.07挂职任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1.03—2004.03 中国气象局外事司司长
 
  (其间:2003.03-2004.01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
 
  2004.03—2004.11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
 
  2004.11—2005.03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人事教育司司长
 
  2005.03—2005.11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
 
  2005.11—2007.08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培训中心主任
 
  2007.08—2008.02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
 
  2008.02—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副局长:矫梅燕

  矫梅燕,1962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党员,理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83年8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4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毕业。
 
  1979.09—1983.08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学习
 
  1983.08—1986.09 吉林省气象台预报员
 
  1986.09—1989.04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9.04—1991.09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
 
  1991.09—1992.10 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局长助理
 
  1992.10—1993.03 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副局长
 
  1993.03—1994.12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4.12—1995.01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助理兼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01—1995.02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助理兼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5.02—1995.04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助理、党组成员兼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5.04—1996.03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助理、党组成员
 
  1996.03—2001.03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期间:1997.09—2000.07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00.03—2001.01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
 
  2001.03—2001.09 国家气象中心第一副主任
 
  2001.09—2004.08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 (期间:2004.02—2004.08 在加拿大气象局进修培训)
 
  2004.08—2004.12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12—2007.11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2007.11—2008.05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兼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2008.06—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兼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秘书长、THORPEX科学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纪检组长、党组成员:刘实

  刘实,1959年12月出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汉族。1976年8月工作;1988年9月入党。
 
  1976.08--1978.10 山东省国营诸城纺织厂工人、团支委
 
  1978.10--1980.08 山东省昌潍师专物理系物理专业学生
 
  1980.08--1983.09 山东省潍坊纺织技校教研室主任
 
  1983.09--1986.01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1--1986.10 国家审计署人事教育局干部一处干部
 
  1986.10--1988.03 国家审计署综合局综合协调处主任科员
 
  1988.03--1988.07 国家审计署综合局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1988.07--1991.03 国家审计署综合司综合处副处长
 
  1991.03--1993.01 国家审计署办公厅值班室副处级秘书
 
  1993.01--1996.05 国家审计署办公厅值班室正处级秘书
 
  1996.05--1998.11 国家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副特派员
 
  (1997年1月起兼任党委副书记,1997年4月起主持党委日常工作)
 
  1998.11--2000.07 国家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副司长
 
  (1996.09--2000.06在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
 
  2000.06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0.07--2002.04 国家审计署农林水审计局副局长
 
  2002.04--2003.12 国家审计署农林水审计局局长
 
  (2000.10--2003.01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
 
  2003.12--2005.02 国家审计署科学工程审计局局长
 
  2005.02--2007.02 吉林省长春市副市长
 
  2007.02--2010.04 吉林省长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2010.04-- 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于新文

  于新文,1962年10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南京气象专业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4.07--1988.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天气研究室预报员
 
  1988.04--1992.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遥感科副科长
 
  1992.11--1996.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计划财务处副处长
 
  1996.03--1996.0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计划财务处副处长(正处级)
 
  1996.05--1998.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助理
 
  1998.06--2001.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其间:1998.12-1999.12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访问学者)
 
  2001.03--2004.12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
 
  2004.12--2007.11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司长
 
  2007.11--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兼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其间:2008.03-2008.07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11.01--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兼任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内设机构  办公室 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 预报与网络司 综合观测司 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计划财务司 人事司 政策法规司 国际合作司 直属机关党委 监察室 审计室 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局直单位

总体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行政管理局 中国气
  

象局培训中心 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 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是科技型的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牵头组织天气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设计、业务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2.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监测和预报,负责沙尘天气、雷电天气潜势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预报;承担我国及所属责任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警报。
 
  3.承担我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台风与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
  

4.承担全国交通、水文与地质灾害、环境与健康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
 
  5.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生态与农业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气象保障。
 
  6.承担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任务;负责组织制作综合性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
 
  7. 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
 
  8. 负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及模式的检验评估,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9. 承担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10. 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1. 承担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和环境紧急响应中心(EERC)的任务;承担THORPEX亚洲TIGGE中心的任务。
 
  12. 负责本单位的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
 
  13. 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1.负责拟订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的近期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研究和协调气象卫星用户需求,提出我国气象卫星的使用技术要求。
 
  2.负责国家级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负责接收处理气象卫星资料,兼顾接收处理其他遥感卫星资料;负责我国在轨气象卫星的运行管理。
 
  3.负责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和其他资料生成气象卫星遥感信息产品,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存档分发,提供共享服务。
 
  4.承担气象卫星在天气、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应用。重点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拓展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服务领域。
 
  5.负责我国气象卫星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的论证;组织完成应用系统工程设计和建设。
 
  6.负责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开展卫星遥感应用基础理论和产品算法的科学研究。
 
  7.负责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和系统建设;开展空间天气应用研究;提供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
 
  8.负责对卫星气象遥感应用的技术指导。
 
  9.受中国气象局委托,对我国气象卫星的研制、生产行使相关的业主管理职能。
 
  10.负责本单位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精神文明建设。
 
  11.承担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的任务。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主要职责:
 
  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全国和全球地球环境数据的收集、处理、存档、管理、共享服务;负责国家级气候系统数据库和存储检索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负责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以及气候资料和预报预测产品的质量检验、评估;负责气象信息管理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建议的拟订;负责国家级地球环境数据、高性能计算机、通信网络等基础气象信息资源面向全系统和全社会共享的实施;负责与国家相关部委或部门开展气象、水文、地球环境等数据的交换,以及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承担中国气象局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与会议系统及其他相关多媒体业务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承担中国气象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承担对省级气象信息系统的业务技术指导;承担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内设: 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人事教育处(退休干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通信台、计算机室、网络室、气象资料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视频与卫星室、数据应用服务室和系统工程室。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