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北京 >

患者伤医案暴露医患沟通盲区 少交流致信任缺失--中国年鉴网

  

  本报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翟璐 

  就诊时间5分钟,医生太冷漠?

  患者:李女士,54岁,山东

  去大医院,挂专家号,是很多患者的愿望。但到大医院看病,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实际见到专家的时间短,有时候5分钟就给“打发”了,让人感觉特别丧气。

  其实,患者也都知道专家是大忙人,将心比心,不指望你围着我嘘寒问暖,但至少要让我觉得大老远跑来,值。那么远找你是为了啥?为了图个放心。我有亲戚专门从济南跑到北京看胃(病),事先托关系挂上了专家号,火车票、住宿费前后折腾了1000多块钱,好不容易见到专家,屁股还没做热——10分钟不到,就写方子了,好多问题没问完呢,下一个(患者)就进来了,让人觉得医生很敷衍,不够尊重我们。

  所以,不少患者,结束了还赖在医生身边不走,能多问一个(问题)就多问一个。患者的心理很简单,都有点“依赖”医生,希望多受一些照顾。这“照顾”指的不是开后门,哪怕医生的态度能耐心一点,多解答我们几个问题,让我不带着一肚子问题回家,感觉估计就会不一样。

  医生: 第二炮兵总医院 呼吸科

  对患者的这个想法,我特别能理解。大老远来见一次专家不容易,谁不希望专家能多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看得仔细点儿呢?

  但医生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现在,一些简单的病,患者或家属也希望能到大城市、大医院来看。因此,我们的工作量特别大,大医院的专家更是如此,一个科室每天出门诊的就几个医生。

  一般患者可能不理解“一上午看五六十、六七十个病人”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上午门诊从8点到12点,一个医生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许也只有5分钟。我们已经把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压缩掉了,为什么换来的是一片骂声?

  每个人都希望医生“分”给自己的时间长一些,但多数情况下,医生只能紧着急的、重的来,对一些病情比较简单的,可能只交代最关键的信息。有的患者可能有疑惑没有得到充分解答,但是有些简单的病,医生能够说的就是这么几句。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一些“赖着不走”的患者的心情,在诊断下一个患者的间隙,也会断断续续地再交代他几句,但这会不会影响下一个患者的问诊质量?这对医生来说,这又是个两难境地。

  呕吐也要查心脏,医院在“坑”钱?

  患者:匡先生,63岁,北京

  我有心脏病,这些年没少往医院跑,但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恶心想吐,医生也让我查心脏。我就觉得特别不能理解,担心碰上了“过度检查”。

  患者其实挺怕“过度检查”的,一是白花钱,二是身体也跟着受罪。真要查出什么问题来,咱没得说,但估计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做“无用功”去了。像我那次,折腾半天,最后查出来就是个普通腹泻。老百姓就难免犯嘀咕了:听说医生收入是跟做检查的项目“挂钩”的,医生这么做,是不是为了“坑”咱的钱?

  其实,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挺难的,毁起来倒很容易。有时候一条不好的新闻、一个嘀咕在心里憋久了,都能让你慢慢地不信医生了。好在我跟主治我的病的医生熟,后来多问了一句,听他仔细一解释,嘀咕也就打消了。但是好多外地的(患者),不好意思问,或者医生没时间解释得特别详细,回去以后对医生的印象能好吗?

  医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胸外科

  确实有一些医院或医生想通过多开检查来赚钱,但大部分医生开的项目比较多是为了尽量覆盖到各种可能性,医生最担心的是“漏诊”。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给你查了,发现指标正常,患者可能说医生“过度检查”;要是该做的检查没有做,一旦因为“漏诊”让患者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有患者或家属是会告你的。医疗责任有两种,一种是技术事故,一种是责任事故。“两害相权取其轻”,医生有时宁愿挨骂,也要把该检查的都查了。

  一家三甲医院曾经接诊过一例腹痛、呕吐的高龄患者,当时值班医生没有特别在意,开了止吐药。但当患者离开医院后就心肌梗死,再回来时,已经无药可救了。一些心梗病人的最初表现,就是胃区不适。我想,也许这就是匡先生的医生让他查心脏的原因。万一发现早期的心肌梗死呢?

  有一些检查不是“过度检查”,而是因为患者不学医、不了解造成的误会。以我的专业为例,来了一个胸外伤的患者,给他拍个胸片患者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还要给他做个B超?患者就不太理解了。其实,胸部外伤往往合并有腹部脏器破裂,严重的话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必须的检查。

  有很多患者——包括一些老大夫会说,六七十年代没有那么多检查,他也可以看病。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情况:就目前来说,所有疾病的死亡率是在逐步降低的。一些辅助检查的存在,是有它的价值的。

  当然,检查的项目多毕竟要花钱,患者做不做这个检查,应有充分地知情权。为避免误会,医生有必要跟患者解释清楚。医生如果多加一句“我怀疑你的病存在这种可能性,建议你做个检查”,或者“从目前检查的情况看,一般来说可能性不大”,给患者一个自己掂量、考虑的空间,也许类似的误解就会减少一些。

  效果不像说得那么好,医生在“忽悠”?

  患者:柯女士,26岁,安徽

  医生如果告诉我,“治疗这种病,我很有经验,经常做,只是小手术”,说这话的专家如果再有一些名气,这当然会让患者有很高的期待了。

  我也遇到过医生说话不谨慎的,尤其是一些美容整形、专治妇科的小医院,入院前吹嘘“刀到病除”、“无效退款”,真要出了事,马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社会上一些医院为了招揽病人,把医术吹嘘得天花乱坠的情况不少见,患者怎么能不担心自己就是被“忽悠”的那一个?

  医生:解放军总医院 外科

  病人和家属对医院常有一个理解定势:认为任何病,来了医院就一定“只会看好,不会看坏”,但医学不同于其他领域,哪怕是小病,在诊疗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意外,很难“打100%包票”。作为医生,当然要尽量提高初步诊断的准确率,但一些情况不可避免。比如,有医生预计某位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两年,但结果患者一个月都没撑下来,家属就会觉得是医生在治疗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跟患者或家属在术前谈话时,会把全部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告诉他们。也有人说,医生反复向病人阐述风险是为了吓唬病人,多诊疗多收钱。其实大部分医生的目的,不会是这个,而是要让患者和家属有个思想准备。即使做脂肪瘤、痔疮、阑尾炎等基本的手术,如果麻醉过程中出现休克,同样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风险极其罕见,但一旦遇上对每个个体而言,就是100%。手术顺利了,当然皆大欢喜,可万一出了意外呢?那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续纠纷。

  其实,医生说话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学问,轻了重了都不行,也跟每个医生的说话风格有关,有人会偏向于只是冰冷的列举风险,有些可能会在自己判断后,温暖地宽慰患者几句。但不管怎样,医生应该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医生口中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

  花钱多效果未必佳,钱花哪儿了?

  患者家属:伍女士,48岁,河北

  几年前我亲戚得了肺癌,家属竭尽全力,用最好的药,家属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看贵一点、送医生红包,不求“特殊待遇”,只求一视同仁。说白了,家属是在花钱买安全感。

  现在,该花的钱都花到了,但我那个亲戚的治疗效果,还不如花得比他少的一个同期病人。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癌症这种东西没法强求,但家属还是会不理解:在医疗这个领域,难道就不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了?弄得人家“人财两空”,家属怎么会不觉得冤?

  医生:上海同济医院 放疗科

  医疗领域有它的残酷性,“金钱万能”的说法不成立,“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俗语,也不完全适用。

  对大部分的病,用一些相对好的药、施以相对好的治疗手段,虽然费用高一些,但诊断会更为全面、治疗更为及时、效果更好;但有很多疾病,是目前的医学手段解决不了的,加上有意外风险存在,也许家属花了巨额的钱,医生也费劲心力,但终究无能为力。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为医学水平发展的局限而沮丧。

  有时候,医生会主动告诉家属,花钱多不一定对患者最好。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些肿瘤患者,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治疗无效,这时如果家属一定要采取积极治疗行为,虽然能体现家属的好意,但本身是不伦理的,这时,有医生会建议让患者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也许才是更合适的。

  再比如,肿瘤放疗一般分“普通放疗”和“精确放疗”两种,二者的价格差别很大。但对一些诸如食道癌等病症来说,就5年生存期而言,差不了多少,差别在于精确放疗的不良反应可能小一些、耐受性好一些。大部分时候,医生会把这个情况事先和患者家属讲清楚,供家属选择。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采用“普通放疗”。

  患者认为不惜巨资住进了“星级病房”,医生也应该格外热情,但并不是普通病房就轻视、星级病房就重视这么简单,如果普遍病房里有个患者比你更危急,我会选择先去看他。医生也要反思,在面对手术前比较紧张、心理上难免“依赖”医生的患者和家属时,态度能否热情一些、耐心一些?我认为需要。但是,这种提高,应该是整体提高,不是只针对某个“星级病房”客人的提高。

  在一些情况下“花钱多医疗效果未必佳”,家属质疑“钱都花哪儿去了?”,这很正常。也有家属认为,“这项治疗收费那么高,医生自己肯定赚了不少”。但其实,绝大部分医生只是一个中间的操作者、执行者。

  如果国家在医保上的投入更大一些,让一些基本的药物进入医保范围,甚至覆盖一些疗效更好、价格相对高一点的进口药,让患者不因为钱而被更先进的医疗手段“挡在门外”,即使疾病的客观性不可克服、医疗风险不可避免,是不是医患之间在这方面的矛盾,会变得小一些?

  本报北京9月22日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