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广东 >

广东中山市将逐步取消本地人外地人称呼--国家年鉴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称呼不好,今后应叫‘新老中山人’。”在昨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表示。

    今年的市委全会主要研究创新社会管理。当前,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中山在构建统一社会保险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均衡教育资源等十大方面率先突破,走出了社会管理的“中山模式”。

  全会首次邀请来自中山社会各界的22名基层代表列席,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言献策,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少见。会议最后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讨论稿)》。

  作为不带县的地级市,中山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一直先行先试。在此前召开的省委全会上,中山就在大会上作相关的经验介绍。

  薛晓峰在全会报告中用“十大率先”来概况社会管理的“中山模式”,分别为: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均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实施流动人员积分服务管理、探索社会矛盾化解协同机制、建立“2+8+N”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探索社会力量动员机制、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等。

  记者从中发现,中山很多做法都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当前中山的社保体系已日趋完善,住院报销最高可达17万元,门诊报销最高达80%;作为富裕地区,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缩小为1.7∶1,这个差距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最小;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5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壁垒正在不断突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7.8%,城乡一体化全省居前等。

  当前,中山已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即以包容增长理念为引领,有效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

  薛晓峰:“新老中山人”叫法彰显包容

  本次市委全会在形式上进行创新,首次邀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22名代表列席会议,主要是为了让领导干部听到真正来自一线的声音,是党务向社会公开的重要举措,也是“官意”和“民意”一次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就像“保姆”向“主人”汇报工作一样,强化了“一家人”的观念。

  下一步,中山市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就是打破城乡和城市二元结构,消除城市人和农村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隔阂。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一家人”的观念,构建“全域中山”的理念,共打“中山”这一张牌。

  中山历史上就是个移民城市,包括孙中山先生的祖先也是从河南开封来的。从中山24个镇区现有四大语系和二十多个方言岛的语言学角度可以看出,中山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是参与建设中山、为中山建设作出贡献的,都是“中山人”。我对“本地人和外地人”这种叫法很不喜欢,我也是去年才到中山,但你如果叫我“外地人”我就很反感,应该叫我“新中山人”。所以今后,要逐步取消“本地人外地人”的叫法,没有本地和外地之分,只有新和老之分,要树立起“新老中山人”这个概念。

  陈茂辉:社会建设纳入镇区一把手考核

  社会管理事关发展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上,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并重,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安排上,要“同谋划”、“同部署”。目前,中山外来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全市人口达到了312万了,外地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为此,针对流动人口要探索出新的方法、手段,如将公共服务向流动人口延伸等,形成“同是中山人”的概念。

  目前,中山代耕农有10多万人,南部坦洲、三乡等与珠海接壤的镇区中,房地产发展较快,但“上班在珠海,居住在中山”,导致中山社会管理压力大增,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发展新兴产业,“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同时,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自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广泛发动群众,发挥社区自治。”

  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有许多新理念、新举措,对今后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制定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中修改完善相关的指标,并提高相应指标的权重,届时将达到41.5%。

  近九成市民

  认为生活幸福

  □抽样调查

  前不久,市委政研室联合相关部门,以抽样调查形式对全市7个镇区18周岁以上的部分常住人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人认为目前生活幸福;有77.1%的人认为中山社会较为公平,有56.8%的人认为中山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两大“隔阂”10年内消除

  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来人

  据悉,目前中山外来人口1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3%,城乡和城市双重二元结构特征仍突出。未来5—10年内,中山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主要着力点就是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

  薛晓峰表示,要打破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壁垒,争取到“十二五”期末,镇街社区在村(居)中的占比超过50%,使更多的农村人转化为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此外,消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隔阂,对外来务工人员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并组织系列活动,以提高素质来提高其作为新中山人对中山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另外,要把住房、社保、医疗等更多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

  根据《意见》,未来10年内,中山还要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初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市民平均寿命达到78.6岁,文化教育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中山成全省“全民修身行动”试点城市

  日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已经将中山作为全省“全民修身行动”试点城市。在昨天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中山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意见》稿,中山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集中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并将出台公民意识培育行动、城市精神光大行动、优良品德倡导行动、新中山人融合行动等十项配套行动。

  工资协商覆盖60万职工

  3977家企业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

  在昨天的市十二届八次全会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中山大力实施“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已有8193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3977家企业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覆盖职工60多万人。

  据介绍,近年来,中山探索分配调控,提高职工薪酬待遇水平。中山多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每年颁布新的工资指导线,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机制,基本覆盖16大行业的主要工种,目前全市实际平均工资最低接近1600元/月。同时,中山还提取建设项目保障金,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目前全市建设领域工资保障金总额达7亿元,涉及建筑工程项目1888个。

  一直以来,中山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如在全民共享社会保险服务方面,以2010年为例,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总参保668.6万人次,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参保超过300万人次。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通过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劳动者解决后顾之忧。

  此外,他还表示,在全市147个社区就业服务基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目前25个人力资源市场、279个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站促进就业的作用,同时继续通过“大嫂工作坊”等创新形式解决困难职工就业。

  市委全会报道统筹 顾大炜 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李华炎 胡明 邓泳秋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赵宇飞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