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广东 >
2个村庄146人患尘肺病24人病故 维权步履艰难--中国年鉴
◎1992年,在徐瑞宝和许志辉等8名年轻人的带领下,双喜村和导子乡其他村庄的青壮年远赴深圳成为风钻工。18年间,他们中已有146人(双喜村有65人)查出尘肺病,24人病故
◎深圳市政府曾“特事特办”,提出“法律框架、人文关怀”的处理原则,但最关键的进展还是卡在劳动关系上
◎几位农民工问题专家建议应由国家成立专项基金,将治病救人和职业病鉴定维权分开写入修订后的法律,从而避免耒阳尘肺病悲剧再次出现
83岁的双喜村老人王翠兰已经哭干了眼泪,她穷尽一生拉扯大的5个儿子,有4个在这几年陆续故去。而她朝夕守望的湖南耒阳市导子乡双喜村,已经由一个热闹的湖南乡村变得凋敝而破败,用王翠兰的话说,村庄年轻人“出去打工,赚了钱,盖了房子,娶上了老婆,但人没了”。
导子乡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种人间悲剧的原因:尘肺病。
双喜村的眼泪
村庄年轻人“出去打工,赚了钱,盖了房子,娶上了老婆,但人没了”
9月8日—11日,南方日报(微博)记者来到耒阳双喜村实地调查。
双喜村被低矮的丘陵环绕,随处可见的荒地里长满野草,沿山而建的房屋非常分散,偶尔会看到贴着瓷砖、有着宽阔欧式风格阳台的三层小楼。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外出打工、人烟渐稀和往家汇钱、反哺农村,成了只有300多户人口的双喜村繁荣和荒寂的一体两面。
1992年,在徐瑞宝和许志辉等8名年轻人的带领下,双喜村和导子乡其他村庄的青壮年远赴深圳成为风钻工。18年间,他们中已有146人(双喜村有65人)查出尘肺病,24人病故。
徐瑞宝和他老乡的工作是先用风钻在岩石上打眼,再用炸药爆破,在坚硬的岩石上打下直径一米到两三米、深达数十米的孔桩,然后在孔桩里浇铸钢筋混凝土,给高楼大厦铸地基。
从90年代初到2003年十多年的时间里,耒阳的工人基本垄断了深圳风钻工这一行,深圳几乎所有标志性建筑,包括地王大厦、赛格广场、市民中心,都是耒阳人打下的地基。
但井下风钻作业粉尘特别大,对身体危害极大,老板又没有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长期从事这一工作让他们得了不同程度的尘肺病。
第一批南下者包括农民徐瑞乃,当年妻子肖美华和徐瑞乃一起到了深圳。“每次他们打完地基上来时,脸上都是白色的灰尘,只能看到两只在转的眼珠,哪个是我老公都认不出来,他的耳朵好几天都满是嗡嗡声。”
徐瑞乃见证了中国沿海经济奇迹般的快速增长,从乡村走出来的他铆足了劲挣钱。虽然白天上了班,但他还是愿意晚上接着干,这样每天可以挣到180元。伴随着深圳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也走上了快车道。
在深圳的那些年,他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定格了他人生的得意:在宽阔的草坪上,他微微侧着身顽皮地躺在地上,抬起头张望着镜头,双手抱在脑后,春风吹乱了头发。
十多年后,他以同样的姿势躺在一部名叫《双喜的眼泪》的纪录片中,但此时他瘦得皮包骨头,身体已然僵硬,他的嘴努力地张开着,希望能吸入更多的氧气,但纤维化的肺已经没有能力吸收了——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的他在去年撒手人寰,留下妻子、老母亲和两个儿女。
2009年耒阳尘肺病人维权被媒体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关注,但两年来死亡的阴影步步紧逼。前年7个,去年6个,第一批南下8人死了6个……这些数字像一枚枚针锥插进了双喜村尘肺病人的心。
他们非常清楚,尘肺病人晚期发病多伴有三五种并发症——肝炎、肺结核、心脏病、胆囊疾病等。但吃药治疗,尤其是治肺结核的药,会损害肝和胆,所以在不断地治疗中,医治一个器官,同时会损害另一个器官。因此,尘肺病人的离世大都非常突然,有的人上午还在正常聊天,下午便溘然长逝。人死的时候体温超过40℃,而忍受不了高温的病人往往会难受得在地上打滚。
双喜村已故风钻工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已故周清平的昨天代表着尚存活尘肺病人的明天,死亡对他们来说就像打嗝一样,所有人都知道一定会到来,但是具体时刻他们只能惶恐地等待。
艰难的维权
工人出于对老板和老乡的信任,没有意识去争取签订劳动合同,而老板们也利用这一点规避责任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在深圳打工的耒阳风钻工几乎没有一个人签订过劳动合同。1992年刘洪云刚来深圳的时候,深圳还到处是荒山,风钻爆破才刚刚开始,全市只有一家爆破公司——三联爆破公司。
当时刘洪云和他后来的老板一起打风钻。后来这名老板通过关系,给爆破公司承包工程。包工头在承包到工程之后,就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组织工人施工。这些包工头不具备法人资格,也就不可能跟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而工人只认识包工头,在他们眼里,包工头就是公司的老板。
从2009年就一直关注耒阳尘肺病人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沈原认为,和建筑工地上其他工种一样,打风钻也要靠老乡带入行。正是这种传统的老乡网络,为老板找工人、工人找老板提供了便利。
“工人出于对老板和老乡的信任与依赖,没有意识和能力去争取签订劳动合同,而老板们也利用这一点,去规避劳动合同所伴随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政府部门,也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检查督促,导致企业逃避劳动合同的违法成本极低。”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卢晖临说。
来自耒阳的工人们无法理解,曾经和自己称兄道弟,信誓旦旦的老板,如今完全“不认识他们”——老板们靠这些工人白手起家,如今都已经家财万贯,而他们却只落得一身伤病,甚至失去性命。
深圳市政府曾“特事特办”,提出“法律框架、人文关怀”的处理原则,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处理小组进行调查取证。但最关键的进展还是卡在劳动关系上。南方日报记者统计,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尘肺病人只有19个,其中16人通过社保拿到了赔偿,而剩下的3人依然身陷漫长的司法程序中。
没有办法证明劳动关系的大部分人无法进入“法律框架”,只能接受政府给予的“人文关怀”。虽然深圳政府将“人文关怀”的数额也作了相应提升,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给予7万元、10万元、13万元,但相对巨额的医药费和家庭的负担,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37岁的刘洪云瘦得只剩下90斤,他说“自己活不过一年了”。从去年开始,他已五六次发病,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每次发病时他都会不停地高烧、咳嗽、冒冷汗,无法进食,只能靠氧气机缓解呼吸困难,睡觉时必须保持坐立姿势。
频频发病后,刘洪云已经不敢再住院,家里的所有劳动都扔给了妻子陈满秋。今年,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费用是从“新农合”报销出来的医疗费。即便生活左支右绌,刘洪云还是固执地留出几千元修缮了房子——他要给儿子留下最后的遗产。
他对尘肺病的痛苦已经很淡漠,但提到10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整个下午刘洪云一直在抹眼泪。
北大、清华社会学系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发现,和十多年前一样,微薄的农业收入不足以负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尘肺病一期、二期的患者负债累累,但为了孩子读书还要强撑着身体,从事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苦苦支撑着家里的生活。
被尘肺病深深侵蚀的村子,因为尘肺病人众多,地上到处可见浓重的痰迹,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玩耍、成长,他们这一代的命运也被尘肺病的阴云笼罩。“如果这些孩子最终因贫穷被迫辍学,这个家庭就更没有一点指望了。”沈原感叹。
恶化的工作环境
表现出尘肺病症状的工人大多被老板辞退,同时老板也更加注意销毁劳动关系的证据
死亡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张家界的农民工手上。
耒阳人凭借先发优势从事这一行业达20多年。但南方日报记者发现,张家界桑植县已经有两三百人在深圳从事风钻工。
由于他们入行的时间比较晚,所以病情还没有耒阳工人那么严重,不过已有两名工人死于尘肺病,还有不少的人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高工资裹挟着他们走上一条很难回头的路。桑植县河口乡的胡典武已经做风钻工多年了,身体表现出尘肺病的症状,但他不敢去检查。“查出来也没办法,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女儿上大学,一年的费用将近两万块,家里还有老人要养活。”
耒阳“尘肺病事件”后,包工头更不肯为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他们面临着更残酷的生存状况。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发现,表现出尘肺病症状的工人大多被老板辞退了,同时老板也更加注意销毁劳动关系的证据。有迹象表明,来自张家界的农民工已不太可能获得“人文关怀”的补偿。
如今深圳风钻行业的用工条件和劳动保护情况又如何呢?9月11日—14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深圳5个区的11个建筑工地,发现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工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仍然没有保障。
一名从事风钻22年的工人表示:“2009年耒阳农民工维权后,工地上曾搞过一段时间的湿式作业,但老板觉得成本高、工期慢,只搞了半个月又改回以前的干式作业。”作业方式没有改善,风钻工地仍然尘土飞扬,工人的肺变成了吸尘器。记者看到,打风钻时,井里的灰尘喷得很高,井下根本看不清人,从井里出来的农民工满身灰尘。
在和利爆破公司的一个工地上,风钻工人说:“口罩都是我们自己买的!公司发的是几块钱一个的棉布口罩,不管用,井下面灰尘好大。”在这个工地,工人的劳动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11点,严重超过《劳动法》规定的一天工作不超过11个小时的规定。
已是尘肺病一期的张家界籍工人王贞岩为了儿子读大学,依然坚持在工地上干活,他告诉记者:“和两年前一样,没有什么明显改善”。
双喜村的眼泪或许还将会在耒阳之外的地方继续滴落。
■我手写我心
我一直坚持着
我留恋这个世界
——一位尘肺病三期农民工写的诗歌
其实,
与其说是离开,
不如说是解脱。
在这个世界上,
我承受了太多的苦和痛,
肉体的、更是精神的。
离开真的很容易,
但是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我一直坚持着,
我留恋这个世界。
但是上天仿佛不忍心让善良的精灵再承受更多的苦难了!
人总要送走一个自己才会获得另一个自己,
我这么想着、安慰着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
年华不过(是)烟花,不过(是)流火。
不过(是)不可琢磨的一个谜。
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
职业病防治法定主体缺失,尘肺病人维权步履艰难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去年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座谈会上透露,全国30多个行业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估计有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职业病危害。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底,全国已累计报告职业病病例72万多例,其中尘肺病65万多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说,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的职业病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职业病防治法》修订迫在眉睫
农民工问题专家潘毅指出,2003年国家调整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定主体,由安监部门接管原属卫生部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2005年,卫生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安监部门各自的职责范围,以及协调工作机制。
但是,我国现行的《职业病防治法》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来确定安监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使安监部门长时间以来只能以《通知》和部门规章作为依据来行使执法资格,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已经实施10年的《职业病防治法》正在修订,可能会明确执法主体地位。另外职业病目录有望扩大,且“谁主张谁举证”的传统做法也拟改为“举证责任倒置”。这些修订都将为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扫除障碍。
治病救人应和职业病鉴定分开
但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尘肺病人维权步履艰难,而散于各地的民间救助只能缓解一部分人的困难。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沈原认为,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可以建立一个尘肺救治基金,由国家对尘肺病人进行救治,然后再由国家向担负赔偿责任的企业追责。
他说,面对众多尘肺病人维权无门的状况,现在到了必须作出制度安排的时候,“治病救人应和确认劳动关系分开,比如尘肺病人维权非常难,就算拿到赔偿,人也去世了,维权还有什么用呢?”
今年古浪县农民尘肺病患者的救治救助就是先启用了专项基金。在网友、社会公众与媒体合力救援之后,去年以来甘肃已多方筹集专项基金1108万元,积极开展,同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整顿查处。
“农民工输出地和打工地在一个省内,协调相对容易,但湖南耒阳尘肺病人这种情况,就必须由国家成立基金。”沈原说。
所以,几位农民工问题专家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专项基金,将治病救人和职业病维权分开写入修订后的法律,从而避免耒阳尘肺病悲剧再一次出现。
盼望更多公益组织参与救助
耒阳尘肺病人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来源,他们倒下了,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支柱倒塌。当初的“人文关怀”补偿多已花费殆尽,而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工人,至今都还没拿到赔偿,负债累累。
“每一个尘肺病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大人倒下了,但孩子不可以失学。”为了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能够继续读书,清华大学沈原、北京大学卢晖临等学者发起了“北大清华师生公益助学”计划,在高校教师中募集善款,定向资助耒阳市导子乡尘肺家庭的孩子读书和生活,并请当地人(村委会干部)负责联络和监督。
“不管有多难,孩子不能失学,不能让孩子们没有未来。”在捐助现场,沈原几度哽咽。
几位学者希望能有更多的公益组织参与到耒阳尘肺病人救助行动中。
(北大、清华等社会学系学生调研小组对此文亦有贡献,特此感谢!)
●南方日报记者 赵洪杰 发自湖南耒阳、张家界、广东深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