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1956年处理匈牙利危机 苏联为何杀了一个回马枪--中国年鉴
1956年的匈牙利[XiongYaLi]
1956年10月爆发的震动世界的波兰[BoLan]危机和匈牙利[XiongYaLi]危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对1956~1957年中国[ZhongGuo]社会发展道路的突然转轨,在很大程度上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0年代初以来,有关波匈事件的各国档案文献相继解密和开放(感谢波兰[BoLan]华沙大学扬•罗文斯基教授为笔者提供了波兰[BoLan]档案公布的情况),并不断被整理、公布于世。可以说,过去被认为是一桩历史谜案的波匈事件,就其本身的发展进程,以及波兰[BoLan]、匈牙利[XiongYaLi]、苏联[SuLian]乃至西方大国的政策变化而言,除个别细节外,现在已基本上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本文所据材料,主要是俄国、波兰[BoLan]和匈牙利[XiongYaLi]的档案文献,至于中国[ZhongGuo]方面的参考资料,大量的只能是包括回忆录和采访录在内的口述史料,以及当时公开的和内部的新闻报道——笔者注)
斯大林的分工:苏联[SuLian]负责欧洲,中国[ZhongGuo]负责亚洲
从性质上讲,这两次事件是同时爆发在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危机,是苏联[SuLian]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危机,又是苏联[SuLian]以社会主义阵营领袖身份予以处理的问题。显然,这是在欧洲地区发生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问题。那么,中国[ZhongGuo]因素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从战后到危机前十余年的时间里,苏联[SuLian]与东欧的关系有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到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召开的时候,东欧各执政党已经完全顺从莫斯科,苏联[SuLian]与东欧的关系也开始进入冷冻状态。斯大林去世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东欧各国对苏联[SuLian]在本国代理人的不满日益强烈地表现出来,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后,党内反对派的力量开始不断积聚,民众的反抗情绪也直接指向莫斯科。随着舆论开放和政治解冻,要求本国“斯大林分子”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状况在波兰[BoLan]和匈牙利[XiongYaLi]尤为突出,尽管两国有着明显的区别。
苏共二十大后,波兰[BoLan]舆论提出了追查枪杀波兰[BoLan]军官的卡廷案件、重新评价1944年华沙起义和苏联[SuLian]在波兰[BoLan]大量驻军与波兰[BoLan]主权的关系等问题。苏联[SuLian]外交官报告说,波兰[BoLan]的报刊有一种“错误地煽动修正主义和反苏情绪的企图”(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另一方面,改革派在波兰[BoLan]党内逐渐崛起,一致呼吁过去受到批判的哥穆尔卡出山。而6月底爆发的波兹南工人罢工事件进一步给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波兰[BoLan]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由于波兰[BoLan]党内改革派力量强大,又得到全国民众的一致拥护,莫斯科虽心急如焚,却感到无从下手。
显然,苏东关系的紧张状态在客观上需要外界的调节,那么中国[ZhongGuo]是否具有参与处理危机的条件呢?对东欧诸国,毛泽东很早就发生了兴趣。不过斯大林在世时,对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责任是有明确分工的——苏联[SuLian]负责欧洲,中国[ZhongGuo]负责亚洲。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ZhongGuo]越来越引起东欧的注意。在波兰[BoLan]各界讨论苏共二十大提出的诸问题时,不少人表示:当今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共产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尚未对此发表意见,需要听一听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才能令人信服。人们在争论不休时往往说:等着听毛泽东的见解吧!(《内部参考》第1817期,1956年3月5日)此时,不仅东欧各国仰望着北京,莫斯科也开始指望得到中共的帮助。
自赫鲁晓夫执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参见笔者在《苏联[SuLian]专家在中国[ZhongGuo](1948-1960)》一书中的相关论述)尽管赫鲁晓夫的有些做法令毛泽东担忧,但丝毫没有影响中苏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恰恰相反,赫鲁晓夫勇敢地批判斯大林,搬掉了长期以来压在中共头上的“盖子”,正是毛泽东求之不得的。总体说来,苏共二十大的方针与中共八大路线是一致的。莫斯科越来越重视中共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回忆说,在波匈事件的危急关头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兄弟的中国[ZhongGuo]共产党协商”。(《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