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一战欧洲战场上的中国劳工:干比士兵还危险的活--中国年鉴网
1917年春天的威海卫,山东莱芜牛泉镇上裕村农民毕粹德背着行李默默地站在队伍里,等待登船。此时的他对于将要去的地方、将要做的事是茫然无措的,他也完全没有预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历史的某处留下重重的痕迹。他心中唯一笃定的是当他再次回到山东老家时,家中一岁的儿子一定长很高了。
然而,当他再次见到来自家乡的人,已经是九十多年后了。此刻,他长眠在法国[FaGuo]索姆省博朗古的小村庄里,墓碑上刻着“编号97237,卒于1919年9月27日”。与他同眠在此地的还有十四个中国[ZhongGuo]人:黄子春,昌乐人;王兆祥,曹县人;李福臣,昌乐人;闫宝同,沾化人;安西瑞,沾化人;陈家浩,安丘人;李国佟,青州人;龚春山,湖北人……
比起他们[TaMen]来,来自江苏丹阳的朱桂生显然是幸运的。2002年的春天,他以106岁的高龄在法国[FaGuo]拉罗谢尔市仙逝,拉罗谢尔市政府盛赞他是“融入法国[FaGuo]社会的典范,拉罗谢尔市民的骄傲。”法国[FaGuo]报纸说:“他的辞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只是在1917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朱桂生和毕粹德一样,或许内心充满了对前程的迷茫与焦灼,或许还有对故土的牵挂与留恋,但一定没有预见到自己会亲身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并和一个异国女子结成婚姻、生养子嗣,将终生奉献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从索姆省到拉罗谢尔,从诺莱特到佛兰德,在欧洲的土地上,异国的野草就这样渐渐地掩埋了这些中国[ZhongGuo]男人的前世今生。
从平民到劳工
1917年的山东还是德国人的地盘,此刻德国人在欧洲战场上和英国人、法国[FaGuo]人打得不可开交。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随着战争的演进,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当协议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之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ZhongGuo]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FaGuo]将他们[TaMen]的目光投向中国[ZhongGuo]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ZhongGuo]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
实际上,早在1915年底,一位名叫陶履德(Truptil)的法国[FaGuo]人打着进行农业开发的旗号来到北京,他的真实身份是法国[FaGuo]陆军部中校,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与北洋政府秘密谈判中国[ZhongGuo]劳工招募事宜。后来,北洋政府与法国[FaGuo]达成协议,由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控制的惠民公司专门负责招募及运送华工[HuaGong]。与此同时,英国人则利用其在山东威海卫的租借地,并利用教会网络,悄悄地在山东和河北两省招募中国[ZhongGuo]人。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ZhongGuo]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ZhongGuo]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HuaGong]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了他们[TaMen]曲折艰辛的劳工经历。毕粹德和朱桂生只是这十四万中的两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