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西窗史话 >
“乒乓外交”背后的秘密推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4)
正面舆论推波助澜 乒乓外交[WaiJiao]空前成功
美国[MeiGuo]乒乓球队[PingPangQiuDui]的访华[FangHua]为乒乓外交[WaiJiao]提供了前提,但乒乓外交[WaiJiao]成功的一大要素是美国[MeiGuo]公众舆论。基辛格事后也曾指出,在美国[MeiGuo]乒乓球队[PingPangQiuDui]访华[FangHua]的消息透露出去后,他非常紧张,唯恐民众谴责政策制定者允许美国[MeiGuo]队去中国[ZhongGuo],“但出乎意料的是,美国[MeiGuo]民众、政界和新闻媒体的反应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美国[MeiGuo]舆论对乒乓外交[WaiJiao]的正面反应首先表现在美国[MeiGuo]两大重要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新闻标题上,从这可见它们对此事件的基本价值取向。如《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标题“周(恩来)会见美国[MeiGuo]队成员;中国[ZhongGuo]人的欢迎十分热烈”、《纽约时报》的新闻标题“美国[MeiGuo]官方认为中国[ZhongGuo]的行动(邀请美国[MeiGuo]的访华[FangHua])是停止走向孤立的动态”等。
同时,一些媒体的社论和评论,也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了正面评价。4月8日的《纽约时报》发文指出,此一事件的发生时机与尼克松政府评估中国[ZhongGuo]政策的最后阶段,正好吻合,并预测:“美国[MeiGuo]总统将很快决定接纳中国[ZhongGuo]进入联合国。”有些文章甚至给尼克松施加压力,提出中国[ZhongGuo]进入联合国的门票已完全控制在尼克松的手上了。
除此之外,一些美国[MeiGuo]名记者的正面报道,对美国[MeiGuo]媒体和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美联社驻东京分社记者罗德里克在随代表团访问上海后的报道中提到,“普通民众显示出强壮、健康和满足……1971年的中国[ZhongGuo]是激动人心和轰轰烈烈的,而且是一个友善的巨人”。4月14日,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MeiGuo]乒乓球队[PingPangQiuDui]时,见到了罗德里克就说:“罗德里克先生,你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同时,周告诉美国[MeiGuo]队队员,他们的访华[FangHua],“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展开了新的一页”。当时,罗德里克还帮中国[ZhongGuo]方面传话给尼克松政府,即中方并不把美方从台湾撤军,作为建立外交[WaiJiao]关系的先决条件,中方只需要美国[MeiGuo]官方一个承诺,表示不相信存在两个中国[ZhongGuo]或者一中一台。对此,罗德里克极力鼓励尼克松接受这一条件,并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ZhongGuo]的内政”。
此外,美国[MeiGuo]民众和决策层对亲临中国[ZhongGuo]的15位美国[MeiGuo]乒乓球队[PingPangQiuDui]员的切身感受更为关注。运动员雷赛克与他妻子同行,他告诉记者说,“中国[ZhongGuo]人对他们极为好客,他妻子自始至终笑容满面,而中国[ZhongGuo]人总也是笑脸相迎”。美国[MeiGuo]队教练霍华德认为,中国[ZhongGuo]之行是“走向中美友好方向的起步,中国[ZhongGuo]人民极有礼貌,对我们非常友好”。美国[MeiGuo]队中唯一的黑人运动员布雷斯维特认为(在中国[ZhongGuo])没有迹象显示种族的界限,“我与其他人一样,受到友好接待”。值得一提的是,那位临时决定退出中国[ZhongGuo]之行的南朝鲜籍运动员李达俊,于4月15日在洛杉矶举行记者招待会,解释自己拒绝访华[FangHua]的原因是因为害怕红色中国[ZhongGuo]可能禁止他离境。但后来他对自己未能参加这一历史性的旅行感到遗憾。美国[MeiGuo]队队员坦尼希尔赞赏中国[ZhongGuo]人的团结方式,他甚至告诉记者,毛泽东主席“是今日世界最伟大的道德领袖和知识领袖”,因为“他能对大多数人民发生作用,他的哲学很美妙”。
这样,美国[MeiGuo]媒体的正面报道、美国[MeiGuo]乒乓球队[PingPangQiuDui]成员的积极反应和美国[MeiGuo]公众舆论的有力支持,显然对尼克松是一个激励和推动。4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MeiGuo]队成员的当天,尼克松就作出了善意的回应,采取了5大对华政策的新步骤,其主题是减少美国[MeiGuo]对中国[ZhongGuo]长达20余年的贸易禁令。对此,时任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也明确承认,“乒乓事件影响了(新政策出台的)时机”。4月16日,尼克松发出了更为强烈的信号,暗示在他离任前将访问中国[ZhongGuo]。4月20日,美国[MeiGuo]乒乓球代表队团长斯廷霍文在美国[MeiGuo]宣布,中国[ZhongGuo]乒乓球队[PingPangQiuDui]已经接受了美国[MeiGuo]的邀请,将在不久访美,而华盛顿则保证,中国[ZhongGuo]队成员的入美签证将由美国[MeiGuo]驻日本东京的大使馆签发。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渠道”,明确提出愿意接待基辛格访华[FangHua]。5月17日,尼克松正式表示,准备访问北京,并提议由基辛格同周恩来举行一次秘密预备会议。5月26日,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欢迎基辛格秘密访华[FangHua]。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FangHua]成功。7月15日,尼克松公开宣布,他将在1972年5月前访华[FangHua],并最终在1972年2月成为现实。
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中美于1979年1月正式建交。乒乓外交[WaiJiao]取得空前成功。
(此文根据本人文章“中美乒乓外交[WaiJiao]过程中的蝴蝶效应”和“乒乓外交[WaiJiao]中不可忽视的六个小人物”改写。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ZhongGuo]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夏季号和《公共外交[WaiJiao]季刊》2010年秋季号。文章的改写和发表得到版权所有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公共外交[WaiJiao]季刊》的书面许可,特此致谢。)
(作者为美国[MeiGuo]普渡大学凯优曼校区历史学教授、中国[ZhongGuo]非官方外交[WaiJiao]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来源:《纵横》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