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西窗史话 >
元首各怀鬼胎:二次世界大战都糊弄了谁--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斯大林(右)、杜鲁门(中)和丘吉尔在波茨坦握手
各国元首各怀鬼胎
1942年8月1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到了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丘吉尔首相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元帅进行了一次决定英国战略的对话,严格地说,那是一次为了英国利益与苏联摊牌的对话。
“据我理解,你们是不能用大量兵力来开辟第二战场,甚至也不愿意用 6 个师登陆[DengLu]了?”斯大林说的这6个师,是根据丘吉尔的说法推算出来的。因为丘吉尔告诉斯大林说,在英美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军队中,巴顿少将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和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英军第8集团军,都有6个师。在和丘吉尔谈判之前,斯大林已经知道,英美盟军[MengJun]的这6个师将不在欧洲登陆[DengLu],而是选择在北非[BeiFei]登陆[DengLu]。在1942年的早些时候,罗斯福总统曾经轻率地答应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说,苏联可以指望美英军队在1943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与希特勒[XiTeLe]单打独斗的压力。
“的确如此,”丘吉尔回答说:“我们能够用6个师登陆[DengLu],但这样的登陆[DengLu]有害无益。”
斯大林近乎不屑地笑了笑,反驳说:“我不能理解你的‘有害无益’。对于战争,我和你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不准备冒险,就不能获得胜利。”顿了顿之后,斯大林带着嘲笑的口吻说:“为什么你们这样害怕德军呢?军队必须在战斗中流血。假如不使军队流血,你就不了解军队的力量。”
被斯大林驳得体无完肤的丘吉尔咽了口唾沫,打开了一幅南欧、地中海和北非[BeiFei]的地图。“欧洲第二战场并不是唯一的第二战场,”丘吉尔有几分神秘地对斯大林解释说:美英两国已经决定进行代号为“火炬”的登陆[DengLu]战役。该战役的目的就是以 7 个美国师和 5 个英国师的兵力占领法属北非[BeiFei]。至于把战场放到远离欧洲的北非[BeiFei]而不是直接在欧洲登陆[DengLu]的原因,丘吉尔解释说,这样做可以迅速肃清地中海的敌人,获得轰炸意大利的基地,从而威胁希特勒[XiTeLe]在欧洲的腹部。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丘吉尔边说边画了一张鳄鱼图,对斯大林说:“我们在打鳄鱼的硬鼻子时,也要攻击它柔软的腹部。”而希特勒[XiTeLe]“柔软的腹部”在哪里呢,从丘吉尔的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地中海。
丘吉尔关于“柔软的腹部”的描述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它却包藏了英国秘而不宣的国家战略。按照丘吉尔的设计,美英盟军[MengJun]首先要解放北非[BeiFei]大陆,而那里是英国传统的殖民地。稳定非洲局面后,英美盟军[MengJun]再控制地中海,取得进攻欧洲大陆的跳板。在此基础上向德国本土发动进攻,盟军[MengJun]将最大限度地压缩苏联在德国的战略空间。盟军[MengJun]在战胜德国的同时,把苏联对欧洲的扩张局限于苏联现在的领土。如果按照斯大林的意图,美英盟军[MengJun]从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话,一方面美英盟军[MengJun]不得不在法国的北部港口与德军硬碰硬,加大美英盟军[MengJun]的伤亡。另一方面,盟军[MengJun]将不得不和苏联夹击德国,这样,整个东欧将完全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当然是丘吉尔要努力避免的,而罗斯福当然支持丘吉尔。伦敦和华盛顿想让苏联尽可能多地消灭纳粹的力量,却不想让莫斯科在欧洲捞到便宜,丘吉尔只好用“柔软的腹部”的鳄鱼理论,来糊弄斯大林。
斯大林当然也看出了丘吉尔的司马昭之心,他坚持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一方面这是战胜希特勒[XiTeLe]最快速和最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如果美英军队从法国登陆[DengLu],苏军就可以从东面协同进攻德国,从而在德国的周围培植亲莫斯科势力。
在共同的敌人纳粹面前,美英盟军[MengJun]和苏联军队理应同仇敌忾。但是没有办法,源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早在战胜希特勒[XiTeLe]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与其说是莫斯科和华盛顿的狡诈,不如说是人类的劣根性。这样的劣根性培植了“实力决定话语权”的伦理观,也给人类自我戕害找到了根源。
在这样的劣根性面前,斯大林其实没有更多选择。德军在6000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陈兵百万,莫斯科已经被德军60个师层层围困,美英的算盘纵然自私自利,但至少能牵制一部分德军的力量。如果盟军[MengJun]在北非[BeiFei]登陆[DengLu]的战斗足够激烈,甚至有可能把希特勒[XiTeLe]的注意力从苏联引开。一言以蔽之,美英军队无论在哪里登陆[DengLu],有总比没有要好。再说,斯大林也没有更多的牌可以打,毕竟希特勒[XiTeLe]还在苏联的国土上耀武扬威,他的确需要美英军队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只好退而求其次,同意美英盟军[MengJun]把第二战场转移到北非[BeiFei]。
斯大林同意了美英在北非[BeiFei]登陆[DengLu]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罗斯福也同意美军尽快开赴战场,巴顿将军的6个师已经枕戈待旦,只要艾森豪威尔[WeiEr]一声令下,即可万船齐发,浩瀚的大西洋就将成为美国军队的点兵场。英国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丘吉尔这下如愿以偿了。现在,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就要粉墨登场,执行首相的战略意图了。
1943年10 月间,蒙哥马利在北非[BeiFei]地区秘密组织了11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数达到23万人的兵力,准备对德国在非洲的精锐师团展开反攻。此前,蒙哥马利已经被告知,对德国的反攻可以不必考虑代价,因为艾森豪威尔[WeiEr]麾下的十万大军很快就会跨越大西洋在地中海沿岸登陆[DengLu]。而此时,纳粹德国在西非和北非[BeiFei]的驻军有12个师,大约10万余人,主要部署在埃及北部濒临地中海、红海的边缘地带,防御着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狭长地带,司令部就设在埃及北部风景如画的小镇阿拉曼。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的军队在德军阵地两翼同时发动进攻,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经过了 12 天浴血奋战,在付出了伤亡1.35 万人的重大代价后,德军非洲统帅隆美尔[MeiEr]被击溃,英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BeiFei]战场的转折点,是丘吉尔眼里“命运的关键”。用丘吉尔首相的话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但是阿拉曼战役只是英国表面上的胜利,德军的主力并没有被消灭,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MeiEr]不愧是机动作战的行家里手。在蒙哥马利的前后夹击下,隆美尔[MeiEr]以主动撤退代替被动防御,将陷于被动作战的德军非洲军团从沙漠中撤出来,转移到北非[BeiFei]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并在那里与德意军团会师,成为一支威胁盟军[MengJun]的有生力量。
巴顿“在北美海滩,我不成功,便成仁!”
在阿拉曼战役打响的同一时刻,美军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小乔治·S。巴顿将军离开加利福尼亚的沙漠训练中心,提前结束了他对第二装甲师的训练。根据艾森豪威尔[WeiEr]的命令,他将指挥美军第7集团军,执行在北非[BeiFei]登陆[DengLu]的作战计划,盟军[MengJun]总部把这个计划称为“火炬”计划,寓意很清楚,美英盟军[MengJun]将点亮北非[BeiFei],从而给整个地中海地区带来新的希望。在“火炬”计划报给总统批复之前,巴顿将军以个人身份积极向艾森豪威尔[WeiEr]请战。他的请战书很简单:“艾克,要是能投入战斗,我他妈的愿意当一名少尉。”
大军开拔前,巴顿来到了医院,向自己的老上司——美军唯一一位特级五星上将潘兴告别。这位一生戎马倥偬的将军已经老态龙钟,但是见到身着戎装的巴顿后,将军“仿佛年轻了25岁”。对于自己曾经的副官能够统帅美军最精锐的部队赴欧洲作战,潘兴将军很高兴。他抚摸着自己赠送给巴顿的那把手枪——枪柄上镶嵌着一颗巨大的蓝宝石,嘱咐巴顿说:“我希望你用他打死几个德国人。”
和老上司告别后,巴顿回家收拾了一下行李,给妻子留下一封遗书,要求妻子承诺“只有在确信我真的死了”之后,才能打开这封信。然后,他前往白宫,向罗斯福总统辞行。和总统告别时,巴顿敬了个军礼,庄重地说:“总统阁下,我只想对您说,在北非[BeiFei]海滩,我不成功,便成仁。”
1942年10 月 23 日夜,位于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笼罩在薄薄的雾霭中。凌晨2点30分,巴顿少将登上了由海军少将休伊特亲自指挥的“奥古斯塔”号驱逐舰,向舰队下达了“开拔”的命令。由36 艘运输舰和油料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在68 艘军舰的护卫下,满载着第7军的全体将士,浩浩荡荡地驶入大西洋,开始了这次行程达5500海里的征程。
根据“火炬”计划的总体部署,巴顿率领的美军第7军是北非[BeiFei]登陆[DengLu]的西线军团,他们将在摩洛哥北部海港卡萨布兰卡登陆[DengLu]。东部和中部特混舰队由16艘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以及其他各类650艘舰艇组成,分别由一位英国海军少将和一位英国海军准将指挥。他们的登陆[DengLu]点,则是阿尔及利亚濒临地中海的两个城市:西北部的海港城市奥兰、东北部的海港城市阿尔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