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西窗史话 >
孤悬在爱琴海边的老兵墓园(上)--国家史册
加利波利有山有海,但现在,土地的所有权完全归于时间与记忆。这是土耳其和英法澳新政府共同议定的结果—— 为了把大洋洲雇佣军搬到欧洲来试炼这种事情不再发生
埃杰阿巴德的码头,海鸥瞪着黑豆一样乌溜溜的眼珠在舷边乱飞。我们下了渡船,回望达达尼尔海峡灰色的浪花。距离加利波利战场已经近在咫尺了,这个完全意义上的阴雨天,却是凭吊旧战场的好日子。
“‘你从什么土地上被撕下,什么让你来到这里,心神黯然’/安纳托利亚的战士迈赫梅特/问躺在身边的澳新军团/‘我的墓碑上刻着来自天涯海角’/年轻的澳新士兵说/‘我埋在这里/在这块我一无所知的土地上安葬’”
在加利波利战地博物馆门口,我读到了一首署名“布伦特·埃塞维特,作于1988年”的长诗,有33节之多。开头提到的“迈赫梅特”,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土耳其名字。
诗里咏叹的战役发生在1915年春天,一支由来自南半球(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士兵组成的军团,千里迢迢跑到欧亚大陆交界处的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先是企图通过海峡,直捣伊斯坦布尔,受阻后改变战术,试图绕到外边的爱琴海,从西侧的一个小海湾登上当时还是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领土,也就是我此刻所处的加利波利半岛。
当然,迎接他们的是帝国军队的枪炮兵戈。岛上的博物馆用一堆发黑的弹壳和满墙的老照片迎接着参观者。照片里满是戴着半圆形帽盔、蓄着髭须的帝国士兵合影,每个人的表情,包括后来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都完全一样。
战斗太苦了,澳新军团的登陆攻势从4月25日凌晨4点半持续到5月3日,凯末尔当时是奥斯曼第5军第3师第57步兵团的上尉,一直驻扎在加利波利前线,得令后翻越山坡去对岸,损失了1/3兵力,才把登陆的25000名敌人从坡上逼退回海滩。
当年血战的那道山坡,后来也更名为“喋血坡”,日后的很多画作,都描绘了堆积如山的尸首把山坡染成一片血红的景象。
我们踏上了那面坡,眺望西边登陆战的海滩,那个湾已被命名为“澳新军团湾”。海滩上没有游人,只有成片成片的墓碑。若无这场战役,现在爱琴海边的这块地方应该有几栋别墅,或至少像1915年前一样,有几个渔村吧。加利波利有山有海,但现在,土地的所有权完全归于时间与记忆。
这是土耳其和英法澳新政府共同议定的结果——为了把大洋洲雇佣军搬到欧洲来试炼这种事情不再发生。
按照导游指示,每个游人凭吊战场的理想始发点都是这块海滩,它铭记了这场荒谬战役中最壮烈的一个时刻。
白净的墓碑这边一列,那边一列,零星的孤悬在外。建墓者似乎有意让亡者保持着当年登陆时的部署,一边的铭牌上记载着这场血战里阵亡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少量别国士兵的人数。
一棵树冠呈圆形的矮树沉默地伫立在墓群里,不时被海风吹出一片唏嘘。一块醒目的绿牌子上写着白色的大字:“这里是墓园,一个和平宁静的所在。游人至此请致敬,禁止野餐、嬉戏”。(云也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