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西窗史话 >
《共产党宣言》最早中文译本被农民党员保存了43年--中国年鉴网
【网友评论】农民党员43年保存《共产党宣言》图啥?
43年坚守,是一种信念,一个践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正是有了这样无数的普通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为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才有了共和国的辉煌…【详细】
农民党员珍存“红色经典”告诉我们啥 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农民党员保存《共产党宣言》首译本43年的故事中,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其中寄寓的伟大信仰与精神动力:从广饶县的革命党员学习这本著作、在大革命失败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特殊的时期里对该书的珍视与保护,我们对这样的伟大信仰与精神动力深表敬佩。【详细】
国家一级文物、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
1920年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一个年轻人在油灯下翻译一本外文书,很投入,错把墨汁当义乌红糖蘸着粽子吃。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那本书,这本书就是“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
1975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见到《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热切地询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陈望道看着总理那期待的目光,遗憾地摇了摇头。周恩来感叹:“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党员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这本小册子就是周恩来要找的《共产党宣言》。
回家探亲带来《共产党宣言》
大王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革命战争年代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热血青年。其中,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创建人延伯真和刘雨辉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据延伯真的女儿延桂宁回忆:“这本书最早的主人是20世纪20年代初在济南党组织负责青年工作的张葆臣。我母亲从他那儿得到后,1926年带着书和父亲一起回家探亲,就把它留在刘集。”
当时,刘集村已建立了中国北方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首任支部书记是刘良才,委员有刘英才、刘洪才、刘春山等人。1926年春节期间,延伯真同刘雨辉、刘子久从济南回家乡探亲。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刘雨辉把这本精心珍藏的小册子拿了出来,交给了刘良才,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大家:“他叫马格斯(陈望道的中文译本首次翻译时的译名,即马克思),德国人,他跟一个叫安格尔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他们的书。他们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和我们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讲话后,集体高呼口号,还学唱了《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刘雨辉没有想到这本《共产党宣言》成为了惟一在农民中流传、使用和保存的珍贵文献。
刘集支部六七个党员拥有这本《共产党宣言》,这在当时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来说委实难能可贵。支部书记刘良才经常在晚上召集党员们在他家的3间北屋里,于煤油灯下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其他文件。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讲述革命道理时,经常举起这本《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对大伙儿说:“我讲的那些理儿都是这位大胡子在这本书里讲的。我们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他说的这些理儿去做。”入冬农闲季节,党支部还举办农民夜校,由刘良才或其他党员宣讲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从现存《共产党宣言》可以看出,由于这本书当年经常被翻阅,书的左下角留下了明显的破损痕迹。
“红色经典”躲过刘集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