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网络公开课冲击大学教育 能否撬动高校教改?--国家史册
近来,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等国外名校的网络课程风靡。在网上,哈佛教授“公平正义”课、耶鲁教授“哲学—死亡”课的视频点击率极高。复旦大学[DaXue]日前也面向公众推出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从4月开始,复旦的部分课程和讲座内容将陆续在网上开放,首次讲座也引来众多网民“听讲”。
连同此次复旦推出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的消息,很多人觉得欢欣鼓舞:知识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看来已穿透了大学[DaXue]的“围墙”,今后大学[DaXue]能“搬回家”了。当然,也有人担忧:传统大学[DaXue]教育会不会失去魅力?
就复旦大学[DaXue]的尝试而言,公开课[KaiKe]程、共享资源,无疑是自信和开放心态的体现。传播知识是大学[DaXue]的使命,课程公开令大学[DaXue]教育更加开放,让传播知识更加迅速便捷,使终身学习理念成为可能,这对公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大学[DaXue]教育依然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目前,青睐网络课的大致有三类人:渴望“充电”的人,有名校情结的人,把网络学习当作一种社交的人。他们的网络学习普遍存在“碎片化”和浅尝辄止的倾向,而且由于缺乏学习氛围,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更为重要的是,大学[DaXue]积淀的气质和精神、思想的激荡和碰撞、人际的交流和沟通,这些在网络学习中都无法获得。传统教学中的教室并非可有可无,那是脑力激荡、智慧碰撞的场所,是网络课堂无法提供的。
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在中国是新生事物,能否达到拆除大学[DaXue]“围墙”的效果有待时日检验,对大学[DaXue]教育带来何种影响亦不能急于定论,但对高校教学和课程建设带来的冲击却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是试金石,也是演兵场。当国内高校的课程与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DaXue]的课程同“网”竞争,当中国的教授与全球知名学者同“网”亮相时,比较不可避免,反馈异常迅捷。当比较和反馈汇成民意,让越来越多公众作出同一选择,自然会有的课程获得了口碑,有的失去了品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将来伴随着更多国内高校推出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公众的评判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高校下决心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
按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公开的不仅仅是一段教学视频,还要求提供本课时的阅读、实验指导材料,讲义的文档和教学实况材料,从文字稿中可以读到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以及老师的应答,从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独立求解的。这样的课程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提出了高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要学会做一个提问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讨论、思考的乐趣。
网络公[WangLuoGong]开课[KaiKe]对于高校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契机,因为互动性强、参与者众,课程承担者和教授者都能通过公众的补充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王亮)
《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