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返校日校友忆往昔:清华是我一生的名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
昨天,是清华[QingHua]大学百年校庆的“正日子”。记者一早赶到清华[QingHua]园。此时,清华[QingHua]第一教学楼前,一批批各方赶来的清华[QingHua]校友已纷纷簇拥到接待台前。他们[TaMen]在红色名签上写上自己的毕业[BiYe]年份和姓名,并做成小签挂到胸前。时光一下穿梭到每个人的“清华[QingHua]当年”,“清华[QingHua]”成了他们[TaMen]一生最闪亮的名片。
忆清华[QingHua]如血脉
一家两代5位“清华[QingHua]人”
51岁的吴忻,推着他86岁的老母亲,安静地朝远处赭石色的教学楼方向远眺。这个园子对吴家人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吴忻的母亲于1952年毕业[BiYe]于清华[QingHua]经济系,吴忻1984年从清华[QingHua]燃汽轮机专业毕业[BiYe],一旁正在照相的哥哥吴仪,则在1985年拿到清华[QingHua]精密仪器专业的硕士学位。吴家人一辈子住在清华[QingHua]园西南区的宿舍里,算上去世的父亲和在清华[QingHua]教书的嫂子,吴家一共有5个“清华[QingHua]人”。
“咱们都是清华[QingHua]子弟,当年我们一批孩子百把个考进清华[QingHua]。”谈话始终,吴家兄弟都没有怎么表达对清华[QingHua]的感情,对他们[TaMen]来说,清华[QingHua]就像流淌在血脉里的血液一样,平常又珍贵!
毕业[BiYe]50年重返
当年重基础,给了工作好底气
虽然自从1991年,“61届暖气控制专业一班”的同学们毕业[BiYe]30年后,每隔5年,他们[TaMen]都要重聚一次;虽然清华[QingHua]目前的中央主楼,就是由他们[TaMen]参与、设计了大部分的暖通工程,但清华[QingHua]的日新月异还是叫76岁的张文兴老先生嘴里一直叨念:“咱们毕业[BiYe]50年咯,现在学校比过去大多了,认不得路了……”
“61暖1”班的同学,1956年考进入清华[QingHua]大学。算上勤工俭学,他们[TaMen]一共在清华[QingHua]待了5年。“那时候,考清华[QingHua]并不容易。”“暖1”班里一位来自太原的女同学说,那年,太原六中考上清华[QingHua]的就两个人,另外有4个学生去了北大。 “班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在清华[QingHua]的5年,学校教会我怎样学习,怎样做人。”74岁的徐邦煦先生在退休前,是北京燃气热力工程设计院的一位总工程师。他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重视基础的培养,“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底气。”
一个班同学
一半在国外一半在国内名企
航天航空学院门口,四个进入四十不惑之年的男人像后舍男生一样,相互调侃,他们[TaMen]是力学系94届的毕业[BiYe]生。
接下来一聊,记者发现,其实他们[TaMen]是帮“鬼才”:张念目前在耶鲁攻读博士,郭英涛在企业里从事力学相关的工作,而老叶,读了力学又去读法学,最后却在银行系统工作。“咱们班上27个学生,有一半左右在国外,多在大学当教授,或者在知名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老叶努努嘴表示,清华[QingHua]就是个检验你是否是专业人才的地儿。“你看吧,这平常说说笑笑玩玩闹闹都一块的,但上课考试,就有的人坦荡荡……”老叶喜欢把自己没有坚持力学学到底的原因,归为到自己同辈“鬼才太多”。老叶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个海南考过来的同学,他是理科生,但是语文和英语(论坛)单科,都拔得海南省头筹,“啊哟喂,当年我们拿着牛津词典考他,不带被问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