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国内“死亡教育”缺失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编者按】

  从新中国[ZhongGuo]成立以来,随着出生人口和总人口数的快速增长,每年的死亡[SiWang]人口数也成比例增长。进入1997年后,每年的死亡[SiWang]人数已愈800万,而10年后的2007年则达到愈900万死亡[SiWang]人口的新高峰,这也是中国[ZhongGuo]历史上死亡[SiWang]人口最高的年代。

  据北京[BeiJing]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杀是15岁~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中国[ZhongGuo]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17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16.2万未成年人因此失去母亲或父亲。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10余年,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后半生……

  近期中南大学发生的校园血案与复旦大学及上海某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精英猝死事件再一次提醒世人,生命[ShengMing]何其脆弱,该如何让人们懂得生命[ShengMing]之可贵?

  据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查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死亡[SiWang]人口为943万。

  北京[BeiJing]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曾到北京[BeiJing]一所中学演讲,问听众中有多少人思考过死亡[SiWang],90%的学生举起了手。他又问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学举起了手。他说:“‘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会上犯罪的人几乎都是不怕死的。”正确认识死亡[SiWang],接受死亡[SiWang]是很有必要的,而我国的“死亡[SiWang]教育[JiaoYu]”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生命[ShengMing]教育[JiaoYu]刻不容缓

  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建立积极有效的防止自杀行为发生的救治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专家指出:“中国[ZhongGuo]的自杀预防大多都靠自杀者的亲人来独立承担,没有社会支持,没有相关组织援助,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沉重了,弄不好全家人都毁了。”当事人或亲友则常常发出这样的心声:“多希望有谁能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指导呀!”

  记者从网上查到,由中国[ZhongGuo]预防医学教育[JiaoYu]研究会理事、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邹宇华编写的《死亡[SiWang]教育[JiaoYu]》一书已经出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BeiJing]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区铁十一小、北京[BeiJing]166中学等学校都在尝试生命[ShengMing]教育[JiaoYu]。据悉,这些学校的生命[ShengMing]教育[JiaoYu]不仅局限于应急避险等内容,而是将其扩展为生存教育[JiaoYu]、发展生命[ShengMing]的教育[JiaoYu]和死亡[SiWang]教育[JiaoYu],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ShengMing]意识。

  海口市一所中学曾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组织这次活动的班主任老师说:“在一次朋友母亲的葬礼上,我看到遗体被送入焚化炉,亲人跪地失声痛哭,在强烈震撼中体会到了生命[ShengMing]的脆弱。我希望学生们也能有这样体验,感悟生命[ShengMing]及生活的美好。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可以教会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殡仪馆,同学们不仅严肃认真地观看演示,静听讲解,还询问了火化一具尸体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温度,使用什么燃料等问题。出了火化间,教师对他们讲:生命[ShengMing]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GuHui],所以要学会珍惜。在家,珍惜亲情;在学校,珍惜同学友情、师生情。学会理性对待矛盾,珍惜自己和他人。”

  周女士的表兄1997年在上海查出胃癌晚期,这位航空领域的高级工程师要求女儿[NvEr],将自己骨灰[GuHui]带回四川泯江播洒,他说:“长江经四川,最终流到上海吴淞口入海,汇入太平洋。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出川,最终落足上海娶妻生女,而女儿[NvEr]最后去了美国,在太平洋彼岸有了后代。”

  因而,当他故去后,女儿[NvEr]特意从美国回来,将他的骨灰[GuHui]从上海带到成都都江堰附近的泯江播撒。据他的亲戚说,“5·12”大地震后,泯江的那一段已经改道了。

  随着中国[ZhongGuo]社会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面临儿女要与父母谈论百年之后的归属问题。陈女士日前告诉记者,父母一代经历的复杂人生,使儿女们学会接纳他们个性的不同,进而学会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差异,这也是尊重生命[ShengMing]的学习。

  从《哀乐[AiLe]》到《安灵曲》

  今天,骨灰[GuHui]播撒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记者回忆起10年前参加北京[BeiJing]首次海上骨灰[GuHui]播撒的片断。

  1993年8月23日凌晨,北京[BeiJing]安灵公司在渤海域实施首次海洋骨灰[GuHui]撒播,40位逝者的骨灰[GuHui]在《安魂曲》的慰告声中,伴着缤纷的鲜花瓣汇入苍茫的大海……

  8月22日,北京[BeiJing]中山公园中山堂响起深沉的乐曲声,由著名指挥家郑晓瑛女士指挥、中国[ZhongGuo]广播交响乐队现场演奏的《安灵曲》,是由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创作的,这是首次演奏。全曲分三个乐章“创痛”、“缅怀”、“涅槃”。这是此次安灵公司组织的骨灰[GuHui]播撒仪式的第一步。

  23日凌晨,载着亡灵骨灰[GuHui]的汽车徐徐开出中山公园,在北京[BeiJing]绕行一圈,让逝者再“看”一眼首都北京[BeiJing]。然后驱车驶往天津塘沽。

  23日凌晨4时,载着骨灰[GuHui]的海船启锚驶向深海海域。5时,东方黎明初现、海上云淡风轻,安灵公司的创办人张凯宣布:“海洋播撒骨灰[GuHui]仪式开始。”汽笛长鸣发出九声高响,慰告亡灵的《安灵曲》奏响。

  “死者安息,后人受益。”这次采访的意外收获是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ShengMing]的教育[JiaoYu],同去采访的年轻记者回来后都深有感触地说:“看到那些为丧亲痛哭的人们,才深感要珍惜生命[ShengMing],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朋友和家人。”通过死亡[SiWang]教育[JiaoYu],让我们看清人生的本质,去除那些过度的欲求,人生原来可以简单而快乐。

  关于哀乐[AiLe]的故事。王西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当时他以签约的形式为安灵公司创作了《安灵曲》,而之前,最常播放的哀乐[AiLe]是他的前辈、解放军军乐团的创始人罗浪将军创作的管弦乐《哀乐[AiLe]》。

  王西麟回忆说:“1955年,由罗浪将军创办并兼任校长的‘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从各大军区到每个师选调一名学员来北京[BeiJing]学习。我从偏远的甘肃省临夏县被选到北京[BeiJing]学习,因此契机,造成我的人生和音乐的命运的极大转折。”

  记者曾采访过罗浪将军,当年听他亲自介绍了创作《哀乐[AiLe]》的过程,而王西麟先生从专业角度的述说则更为精准:“原曲是陕北民歌小调《珍珠倒卷帘》,罗浪把原来的速度放慢八倍,又加上厚重的和声和配器,由于根本观念的巨大改变而成为具有交响性的葬礼乐曲。”

  王西麟评价说:“我认为这是罗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果,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原创性。”

  《哀乐[AiLe]》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AiLe]》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当罗浪将军知道网上纪念馆出现的新闻后,虽然将军自己已是高龄老人,但思想还积极活跃,认定这是一种进行生命[ShengMing]教育[JiaoYu]的好方法,马上为自己父母建立了网上纪念馆,缅怀这对爱国归侨在福建德化地区从事教育[JiaoYu]的一生。

  让生命[ShengMing]回归自然

  生命[ShengMing]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这里记录了几位骨灰[GuHui]安置的人生片断。

  1991年,於女士从浙江来北京[BeiJing]看正在读书的女儿[NvEr],这是她1958年离开沈阳后,第二次来北京[BeiJing]。这次来,她还有个心愿,要去八宝山为她的恩师扫墓。原来,她的恩师是上海一代名医章次公先生,1955年应召赴京工作,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兼任保健局中南海保健医生,1959年底因肺癌在京逝世。

  她的女儿[NvEr]告诉记者:“那次八宝山扫墓,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章老先生气派而宽敞的公墓。我发现不远处有一面骨灰[GuHui]墙,里面放满了骨灰[GuHui],一个来扫墓的家属借来梯子爬上去,对着一个小格子伤心欲绝痛哭的场景。那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与过去家乡坟场遍地的烛香、鞭炮、纸钱和哭声组成的混乱场面绝然不同,是一种孤伶伶的绝望无助的怪异感,阴阳之间的世界被悬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空中,让生者与死者都很难受。”

  这段回忆中的两个人物是来自一个家族的表兄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程女士在八宝山一个挤满了骨灰[GuHui]盒的阴森的大屋子里取走了母亲周女士的遗骨,她母亲生前是有洁癖的漂亮女人,临终时表示:让女儿[NvEr]把她的骨灰[GuHui]一半埋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北京[BeiJing],另一半带回她生命[ShengMing]记忆中最幸福的出生地四川,那儿有从小宠爱她的父母。于是,女儿[NvEr]将骨灰[GuHui]取出后在卢沟桥边种下一株桃树埋葬了母亲的一半遗骨,另一半带回成都老家的乡下埋葬了。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经营管理工具包,让经营管理像拼图一样简单容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18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