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2011全国职业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年鉴网
教育部17日在京召开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与成人教育工作[GongZuo]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建设[JianShe],促进中等[ZhongDeng]和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协调发展[FaZhan]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发展[FaZhan]的新任务,研究部署了2011年的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与成人教育工作[GongZuo]。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鲁昕出席北京主会场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FaZhan]步入了转变方式、科学发展[FaZhan]的新阶段,大家必须全面把握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和发展[FaZhan]。教育事业步入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鲁昕表示,职业教育[ZhiYeJiaoYu]发展[FaZhan]步入了体系建设[JianShe]的新阶段,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建设[JianShe]的基本内涵、基本途径和阶段任务。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的建设[JianShe]要发挥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提升职业教育[ZhiYeJiaoYu]服务经济社会发展[FaZhan]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要坚持科学规划、立足当前、分步实施,逐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建设[JianShe]的战略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培养目标、专业[ZhuanYe]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今后两年要形成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10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鲁昕指出,建设[JianShe]现代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是今后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和发展[FaZhan]的中心任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十二五”时期职成教改革[GaiGe]的新任务有:更新人才观念、转变发展[FaZhan]方式、健全办学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建立[JianLi]国家制度、完善质量标准、增强基础能力、强化投入保障。
鲁昕要求,今年职成教工作[GongZuo]要突出工作[GongZuo]重点,紧紧抓住服务大局、带动全局的关键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放松、下功夫、见实效。抓紧制定实施事业规划、制定高职五年行动计划、落实中职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职业教育[ZhiYeJiaoYu]招生任务、深入推进产教对话协作、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GongZuo]、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GaiGe]、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JianShe]、强化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工作[GongZuo]、着力办好农村职业教育[ZhiYeJiaoYu]、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工作[GongZuo]。
会上,来自湖南省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柳州市政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职业大学、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的8位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会议还就《关于推进中等[ZhongDeng]和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协调发展[FaZhan]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采用远程视频的方式。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教育部、国家发展[FaZhan]改革[GaiGe]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职业教育[ZhiYeJiaoYu]社、财政部财科所,有关行业协会,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创新指导委员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有关媒体等。在各地分会场与会的代表有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职业教育[ZhiYeJiaoYu](含中等[ZhongDeng]、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成人继续教育工作[GongZuo]的负责人及处长;部分校长、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代表,中等[ZhongDeng]和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全国参加会议的代表超过2000人。(中国教育报 记者 翟帆 李丹)
(附)参加会议的八位代表发言内容如下: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运用科学发展[FaZhan]观思考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FaZhan]“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趋势,和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职业教育[ZhiYeJiaoYu]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ZhiYeJiaoYu]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FaZhan]”的工作[GongZuo]方针,积极参与2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GaiGe]项目和13项中职改革[GaiGe]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多方位推动职业教育[ZhiYeJiaoYu]高质量、有特色发展[FaZhan],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FaZhan]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各项工作[GongZuo]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推进三个统筹,科学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体系
多年来,湖南一直坚持把中、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作为一个类型,由省教育厅职成处从发展[FaZhan]规划、体系构建、制度建设[JianShe]、项目布局、资源调配等方面统筹管理。重点抓了以下工作[GongZuo]:
1.统筹院校布局,形成与湖南产业发展[FaZhan]相适应的中、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格局
一是根据全省主要行业,特别是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文化等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FaZhan]需求,设立相应的高职院校;二是每个市州设立1所以上主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FaZhan]的高职院校;三是根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JianShe]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在加强“长株潭”职业院校群建设[JianShe]的同时,重点推进投资14.8亿元的长沙职教基地、投资45亿元的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JianShe];四是全省凡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重点建设[JianShe]1所起示范作用的中职学校,并以此为依托建立[JianLi]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中心。
2.统筹专业[ZhuanYe]布局,形成与全省产业结构基本适应的专业[ZhuanYe]结构
一是从2004年起,要求职业院校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FaZhan]实际,重点建设[JianShe]1~2个专业[ZhuanYe]大类。二是对新设专业[ZhuanYe]数量、条件提出明确要求。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ZhuanYe]基本涵盖了全省各主要产业领域,其中近两年新开设专业[ZhuanYe]104个,取消专业[ZhuanYe]55个。三是引导职业院校依托重点专业[ZhuanYe]大类建设[JianShe],形成专业[ZhuanYe]集群,培育特色,打造品牌。
3.统筹资源配置,形成中、高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
一是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统筹建设[JianShe],全省共享。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和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都同时作为全省中、高职专业[ZhuanYe]教师培训基地和学生技能抽查、竞赛基地。二是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2010年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打造新一代湖南职成教育信息化网络,在全省职教系统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资源库,并为院校、师生提供交流平台。
二、建立[JianLi]三项机制,保障职业教育[ZhiYeJiaoYu]持续健康发展[FaZhan]
1.建立[JianLi]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2010年出台《湖南省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明确分区域、分专业[ZhuanYe]大类中、高等职业院校生均年初预算拨款标准。二是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按辖区人口设立人均1元以上的职教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30%以上、地方教育费附加的一定比例必须用于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三是把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ZhiYeJiaoYu]经费政策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2.建立[JianLi]完善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机制
一是2009年颁布湖南中、高职教师编制标准。明确按学生数核定教师编制,按编制数拨付教师工资的管理办法,逐步推进“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二是建立[JianLi]中职教师每5年强化轮训考核机制。2009年开发了23个专业[ZhuanYe]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2010年组织了16类专业[ZhuanYe]1743名教师强化培训。三是改革[GaiGe]职业院校教师专业[ZhuanYe]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突出教学、实践与应用推广能力。3.建立[JianLi]实施对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ZhiYeJiaoYu]工作[GongZuo]督导评估机制
200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JianLi]对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ZhiYeJiaoYu]工作[GongZuo]督导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有关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2010年进行了首批1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职业教育[ZhiYeJiaoYu]工作[GongZuo]督导评估。
三、加强三项建设[JianShe],大力推动职业教育[ZhiYeJiaoYu]内涵提升1.大力加强职业教育[ZhiYeJiaoYu]重点项目建设[JianShe]
一是切实加强优质资源建设[JianShe]。目前我省立项建设[JianShe]的国家示范(骨干)中、高职院校分别为11所、9所,省级分别有51所、22所。二是切实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JianShe]。全省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89个,省级42个。三是立项建设[JianShe]一大批精品专业[ZhuanYe]、精品课程,扶持培养一大批专业[ZhuanYe]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50亿元左右,以示范院校和特色专业[ZhuanYe]为引领,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JianShe]力度,增强职业教育[ZhiYeJiaoYu]整体实力。
2.大力加强工学结合平台建设[JianShe]一是明确企业在发展[FaZhan]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中的责任。2006年省委、省政府规定,规模以上企业每年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实习实训人数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在岗人数的10%。二是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ZhiYeJiaoYu]集团化办学的思路,3年来共组建21个职教集团,加盟合作单位1374个,其中企业844家,职业院校327所,行业协会和其他科研机构203个,成为我省统筹中高职、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
3.大力加强职业院校质量监管体系建设[JianShe]一是从2008年起,全面建立[JianLi]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以及竞赛获奖选手免试进入高校学习制度。二是从2009年起,建立[JianLi]并实施学生专业[ZhuanYe]技能抽查制度。抽查标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院校专业[ZhuanYe]教师共同制订,抽查内容为所查专业[ZhuanYe]基础、核心技能,抽查方式为现场操作测试,结果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ZhuanYe]建设[JianShe]水平的重要依据。三是从2010年起,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GongZuo]评估方法进行改革[GaiGe],以信息化评估为主要手段,以专业[ZhuanYe]技能抽查、人才培养工作[GongZuo]状态数据、师生个人空间为主要依据,更多地考查院校日常状态,简化形式,提高实效。
建立[JianLi]加快发展[FaZhan]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有效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是以蒙古族为自治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近年来,我区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发展[FaZhan]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快速发展[FaZhan]。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实施“两免”助学政策,建立[JianLi]扩大中职教育规模的平台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实施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两免”政策作为扩大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规模、提高自治区新增劳动力素质、减轻城乡居民教育支出负担的重要举措。2009年,自治区首先对33个边境牧业旗县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学生实行了免学费政策;2010年,自治区除了对国家要求的涉农专业[ZhuanYe]学生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外,又把城市贫困家庭的中职学生纳入到免学费范围, 使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免学费学生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今年,自治区决定对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少数民族语言(蒙古语、朝鲜语)授课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和30%家庭经济困难的汉语授课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实施“两免”政策;明年普通高中学生免学费的范围将扩大到60%;2013年全部实现高中阶段学生的“两免”教育。
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两免”政策中,免学费的补助标准是每生每年2000元;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标准是一、二年级每生每年550元,三年级每生每年100元。今年我区享受“两免”政策的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约54.3万人,安排资金14.4亿元。今年3月份自治区首批“两免”经费已经下拨。
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两免”补助资金由自治区和盟市共同承担。在资金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地区倾斜。我区33个牧业旗县的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两免”所需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经济发展[FaZhan]较快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满洲里等城市,自治区财政和市财政按4∶6分担;其他盟市所需要的资金由自治区财政与盟市财政按6∶4分担。
为了确保“两免”资金落实到位,自治区对资金拨付的时间提出硬性要求。自治区承担的资金每年在春季、秋季开学前由自治区财政将预算指标下达到盟市;盟市在10个工作[GongZuo]日内必须将自治区和盟市承担的资金下达到旗县;旗县在10个工作[GongZuo]日内必须将上级拨付的资金如数拨到学校。同时做好中央财政资助和免学费资金的落实和管理工作[GongZuo]。
二、实施基础能力建设[JianShe]工程,建立[JianLi]提高中职教育培养培训能力的平台
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引导下,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了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基础能力建设[JianShe]工程,3年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为了实施好这项工程,我们提出了“统筹安排,协调发展[FaZhan];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改革[GaiGe],不断创新;重点投入,优先扶持”的建设[JianShe]原则。明确了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的重点建设[JianShe]内容:一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重点配置和更新实训设备;二是立足于提高专业[ZhuanYe]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2009至2010年,重点扶持了72所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每所学校重点建设[JianShe]2~3个骨干专业[ZhuanYe]的优质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培养培训2000余名“双师型”教师。这些被重点扶持的学校积极打造与当地经济建设[JianShe]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ZhuanYe],使之形成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的2亿元专项资金,目前正在组织项目的申报和评审,计划在7月份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主要还是用于实习实训设备的购置和师资培训。自治区政府的投入,带动了地方政府对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0年,盟市、旗县政府仅用于配套自治区基础能力建设[JianShe]工程投入的土建项目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
通过基础能力建设[JianShe],我区已经建成了一批校园环境优美、实习实训条件较好、骨干示范作用较强的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并先后有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两个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ZhiYeJiaoYu]园区建设[JianShe]。目前,鄂尔多斯市职教园区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包头市职教园区已完成投资总额的80%以上。同时,我区强调盟市统筹发展[FaZhan]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责任,积极鼓励集团化办学。
三、实施专项督导评估,建立[JianLi]保障中职教育改革[GaiGe]发展[FaZhan]的平台
为了强化盟市人民政府统筹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发展[FaZhan]的责任,2009年,我区建立[JianLi]了对盟市人民政府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工作[GongZuo]督导评估的制度。2010年,我区“建立[JianLi]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工作[GongZuo]督导体系”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GaiGe]试点项目,并且是开展此项试点工作[GongZuo]的唯一地区。我们深深感到,这一改革[GaiGe]试点为强化我区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监督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目前,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区已制定了改革[GaiGe]试点的实施方案和督导评估指标。在整个改革[GaiGe]试点工作[GongZuo]的部署上,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注重对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过程性督导,促进解决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发展[FaZhan]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注重改革[GaiGe]试点的制度建设[JianShe],用制度保证改革[GaiGe]试点工作[GongZuo]的推进。三是注重督导评估结果的使用,根据督导评估的结果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和奖励。
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改革[GaiGe]试点工作[GongZuo]。到2015年,在内蒙古建立[JianLi]起比较完善的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督导体系,形成保障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发展[FaZhan]的监督机制。
我区采取的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区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改革[GaiGe]发展[FaZhan],但总的来说,我区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的发展[FaZhan]水平与国家的要求和全区各族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大工作[GongZuo]力度,努力开创我区中等[ZhongDeng]职业教育[ZhiYeJiaoYu]改革[GaiGe]发展[FaZhan]的新局面。
一、基本概况
金川集团公司是集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型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镍、铜、钴、铂族贵金属、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产品、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化学品等,是国内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的镍都。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视察公司时称赞镍都为“世界的金川,中国的骄傲”。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9位,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公司强化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培训,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确保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公司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职工培训
1.确立优先战略,探索特色模式
公司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职工培训放在优先发展[FaZhan]的战略高度。一是按照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要求,确立了提高职工素质、激励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发展[FaZhan]目标,突出了职工教育优先发展[FaZhan]的地位;二是建立[JianLi]和完善了职工教育法人代表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以公司总经理统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GongZuo]的新机制;三是实行“公司统筹规划、中心组织落实、相关部门配合”的具有金川特色的职教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国际贸易、资本运作、岗位技能、职业资格等培训为重点,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FaZhan],突出骨干人员和高级人才培养,自主办学、灵活多样、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企业教育新格局。
2.搭建培养平台,促进素质提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厂矿、专业[ZhuanYe]化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为主体的分层级、分类别培养平台,为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阔途径。结合新项目建设[JianShe]、达产达标,推行岗位整合、运检合一等新的管理模式,开展了一专多能技能培训,使职工“精一种、会两种、懂三种”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3.推进网校建设[JianShe],拓宽培训渠道
目前,公司本部有机关部室和二级单位60个,国内外派驻机构52个。面对庞大的机构和职工队伍,有效实施职业培训是关键。公司与东软集团合作开发网络学校,打造和开发适应公司战略的精品课程,包括65门管理类课程、75套安全生产类教学课件、20门计算机类课件以及5万册电子图书,目前网校已上线试运行。网络学校的建立[JianLi],基本实现了职工培训的全覆盖,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问题。
4.建立[JianLi]激励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公司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JianLi]以业绩考核为主、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机制。以岗位贡献度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依据,拉开工资分配差距,分配向业绩突出的人才倾斜,体现劳动技能差别,鼓励职工学技练艺。实施培训项目开发和学科带头人制度,建立[JianLi]有利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长的激励机制,设立了包括继续教育奖励基金等在内的“振兴镍都职业培训基金”。
三、加大基础投入,开展职业学校教育
公司于1973年9月创办了金川技工学校,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被批准为全国2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立“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培训中心”,与职工大学、金川集团公司党校合署办公,现已成为集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中高级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培训基地。
1.完善教学基本设施
学校现有4栋教学(实验)楼、1栋综合办公楼、1栋学生宿舍、1座体育馆、1个体育场、1座实习工厂,可同时满足3000余名学生上课、实验、实习或技能训练的需要。2007—2009年,公司核拨学校办学经费7896万元、基本建设[JianShe]经费1063万元。2010年,公司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JianShe]。
2.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培训中心建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设置数控车工、钳工、电工、焊工、宾馆服务、烹饪和汽车维修等实习车间,可同时满足320名学生开展基本技能和综合课题训练的需要;同时建立[JianLi]矿山、冶炼、精炼、机械制造、选矿等公司和厂矿级专业[ZhuanYe]实习基地10余个,拓展校企合作范围,与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建立[JianLi]联合实验室,并与一批高校和企业建立[JianLi]了生产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
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218人,其中,专职教师130人(含实训指导教师)。教职工队伍中,具有初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9人,高级职称65人,技师8人,高级技师3人。选聘公司226名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覆盖冶金、矿山、机械、电气、自动化、财务、统计及经济管理等数十个专业[ZhuanYe]。80%的教师均能同时兼任两门专业[ZhuanYe]课程或相关课程,75%以上的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验实习,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ZhuanYe]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培训的成效
通过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培训,公司高技能人才比例不断提高,生产操作人员中,高级工以上占42%,技师以上占6.6%。人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科技攻关效果显著,取得重大成果149项,其中5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请专利369项,已授权的191项。2009年,公司技术中心居全国企业技术中心第43位,居有色行业第1位。
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有40多个行业门类,涉及几十万种产品的生产制造,涵盖吃穿用住教乐等诸方面,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FaZhan]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吸纳了3500万人就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87万亿元,利润总额11179.3亿元,出口总额3554.7亿美元,总产值、利税和出口分别是十五末期的2.9倍、3.1倍和1.85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轻联”)是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全国性、综合性工业中介组织,下有55个行业协会、学会,其中专业[ZhuanYe]行业协会有43个。轻工业的发展[FaZhan],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长期以来,中轻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FaZhan]的实际,不断提高轻工职业教育[ZhiYeJiaoYu]服务经济社会发展[FaZhan]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GongZuo]。
一、发挥行业优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
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优势,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ZhuanYe]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培养了一批教育观念新、专业[ZhuanYe]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在教学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双师型”教师。2009、2010年,我们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合作,分别举办“饮料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暨全国高职高专食品专业[ZhuanYe]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烘焙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暨高职高专生物专业[ZhuanYe]骨干教师培训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培训,两批共培训来自37所院校的120多位教师,占相关专业[ZhuanYe]院校总数的1/3。通过培训,这些教师取得专业[ZhuanYe]骨干教师证书,并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书,为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和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GongZuo]做出了示范。
2010年,中轻联与生物、食品教指委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食品类教师教学竞赛,来自全国47所院校的200余名教师参加了竞赛。我们推荐的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华录模塑产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ZhiYeJiaoYu]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我们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校企深度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二、开展技能鉴定培训,推动课程改革[GaiGe]
在职业院校设立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鉴定,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GongZuo]之一。自2003年启动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GongZuo]以来,已经在100余所高职、中职院校开展了鉴定工作[GongZuo]。到目前为止共有17000余名毕业生取得了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高质量完成鉴定工作[GongZuo]的同时,我们在部分院校的相关专业[ZhuanYe]开展试点,积极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内容与院校课程相融合的课程及培养模式和培训体系改革[GaiGe],将鉴定考核内容充实到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去,以技能鉴定带动课程改革[GaiGe],促进教学与岗位需求对接。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师范学校等开设的“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ZhuanYe]”,将中国玩具协会组织编写的《玩具设计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专业[ZhuanYe]课程之中,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和技能鉴定培训,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技能鉴定的要求,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发展[FaZhan]和企业实际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推动“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教学改革[GaiGe],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与中轻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等职业教育[ZhiYeJiaoYu]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ZhuanYe]、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ZhuanYe]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通知》,在食品、生物、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ZhuanYe]领域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资质审核的高职院校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玩具设计与制造相关专业[ZhuanYe]点培养的全日制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验印的相应国家职业资格中(高)级证书;各食品生产、玩具制造企业在招录员工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具有“双证书”的高职毕业生。这项政策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搭建对话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
中轻联每年举办校企对话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促进学校与企业间信息对接;开展行业调研,及时向轻工院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并为轻工企业推荐适用人才;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等提供给轻工院校,作为专业[ZhuanYe]设置和教学改革[GaiGe]的重要依据;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FaZhan]和品牌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引导轻工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或承担技术工艺改造以及向企业转化科研技术成果,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互赢。
五、参与组织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GaiGe]
近年来,我们积极参与教育部等部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密切配合开展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组制冷与空调赛项,与高职高专生物技术专业[ZhuanYe]委员会合作,举办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发酵工、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大赛过程中,我们积极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一起结合行业发展[FaZhan]和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制定有关赛项规程、标准和方案。为制冷与空调赛项获奖者颁发制冷工证书,为发酵工、食品检验工竞赛获奖者颁发技师证书。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组织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与产业发展[FaZhan]实际的结合、学校专业[ZhuanYe]课程教材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推动了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GaiGe]的引领作用。
201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职业教育[ZhiYeJiaoYu]轻工行指委。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轻工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调动轻工系统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好行指委对轻工职业教育[ZhiYeJiaoYu]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积极鼓励行业专家到职业院校指导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吸收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习,协助落实在轻工行业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试点等工作[GongZuo]。
吉利集团创立之初,即确立并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以大决心、大魄力建立[JianLi]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吉利被评为“全国汽车行业示范职教集团”、“全国汽车行业职业教育[ZhiYeJiaoYu]杰出贡献企业”荣誉称号。
一、自主办学,培养适应企业发展[FaZhan]的应用型人才
1997年,吉利在创办汽车厂的同时,即创办了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懂业务,会动手,能吃苦的汽车专业[ZhuanYe]人才。2001—2008年,又先后投资创办了以汽车专业[ZhuanYe]为主的全日制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及中国第一所重点培养汽车车辆工程博士与硕士的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FaZhan]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1.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吉利从国内外名校聘请500余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同时从吉利集团下属各汽车制造、销售公司和研究院等聘请200多名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灵活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吉利院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ZhuanYe]。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共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3个专业[ZhuanYe];北京吉利大学和德国职业教育[ZhiYeJiaoYu]机构联合办学,引进德国成熟的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国际水平的高端技能人才;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培养高层次专业[ZhuanYe]和管理人才,采用外部理论导师和内部实践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3. 探索“31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11模式”,“311”分别是指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个围绕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ZhuanYe]课程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吉利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生产基地、汽车研究院、销售公司等,为学院各专业[ZhuanYe]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校外实习条件,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链。
吉利各类院校共有在校学生4万多人,为汽车产业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截至2009年底,吉利汽车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业务骨干70%都是吉利旗下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在吉利汽车研究院1600名科研人员中,吉利“自产”的专业[ZhuanYe]人才占到40%以上;同时,培养出经销商、供应商总经理累计达500名。
二、激活潜能,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随着吉利集团多产业迅速扩张、多基地投入生产、多品牌同时发力、国际化并购和品牌扩张迅速发展[FaZhan],我们更加注重给广大员工提供更多实践和学习机会,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业务骨干,提升员工技能。
1.持之以恒,努力建设[JianShe]学习型组织
吉利倡导“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理念。“知识分享”活动在2008年开展以来,已累计举办100余期,数万人次参与;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同济月”、“吉利科技日”等活动,培养内生性、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建立[JianLi]“导师制”和“导师库”,让有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跨部门、跨地区地辅导高潜力继任人才,让有需求的员工足不出户就能得到高级别的专业[ZhuanYe]指导。为了传承吉利多年形成的优秀文化“六面大旗”,集团建立[JianLi]了全员素质模型和干部素质模型,应用于招聘、选拔、考评、培训中,并成立了人才评价中心。
2.注重绩效,狠抓员工技能培养
吉利于2006年成立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汽车浙江站,并建有汽车四大工艺技能训练馆和人才培训中心,持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参与汽车行业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建立[JianLi]了一支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和技能培训师队伍,并培训了大批优秀技师、技工。在2007年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和2010年全国模具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吉利均获得全国团体冠军,20余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3.启动“GM1000计划”,定制培养高层次储备人才
为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010年,吉利推出了“吉利认可的千名研究生培养计划(GM1000计划)”,主要包括面向经营团队的“帝豪”人才计划、面向核心骨干的“金刚”人才计划、面向后备梯队的“熊猫”人才计划,和针对国际化项目的“全球鹰”人才计划等。“GM1000计划”的目的在于人才储备,特点是人才培养前置、校企联盟,由用人单位参与招生、课程设计、导师队伍建设[JianShe]、论文开题、答辩、毕业等各个重要培养环节;要求每个学员有6~12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深度参与实践,注重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
三、创新机制,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设立员工发展[FaZhan]通道,建立[JianLi]任职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发展[FaZhan]体系,全方位发现和培养人才。吉利建立[JianLi]了20个岗位族群和68个岗位序列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FaZhan]通道,每个岗位序列有10个岗位层级,为每一个吉利人提供管理、专业[ZhuanYe]、技能、横向发展[FaZhan]通道。从本行业特点出发,以岗位工作[GongZuo]行为输出为准绳,建立[JianLi]每个岗位各个层级的任职资格标准;并以CPV(能力、业绩、价值观)为评价依据,大力推进高能力人才培养评价的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JianShe],形成了以“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工作[GongZuo]业绩评价”四大内容为核心的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发展[FaZhan]机制。
今后,吉利将继续坚持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与培训和产业齐头发展[FaZhan],继续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国汽车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FaZhan]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基本概况
金川集团公司是集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型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镍、铜、钴、铂族贵金属、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产品、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化学品等,是国内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的镍都。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视察公司时称赞镍都为“世界的金川,中国的骄傲”。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9位,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公司强化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培训,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确保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公司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职工培训
1.确立优先战略,探索特色模式
公司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职工培训放在优先发展[FaZhan]的战略高度。一是按照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要求,确立了提高职工素质、激励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发展[FaZhan]目标,突出了职工教育优先发展[FaZhan]的地位;二是建立[JianLi]和完善了职工教育法人代表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以公司总经理统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GongZuo]的新机制;三是实行“公司统筹规划、中心组织落实、相关部门配合”的具有金川特色的职教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国际贸易、资本运作、岗位技能、职业资格等培训为重点,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FaZhan],突出骨干人员和高级人才培养,自主办学、灵活多样、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企业教育新格局。
2.搭建培养平台,促进素质提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厂矿、专业[ZhuanYe]化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为主体的分层级、分类别培养平台,为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阔途径。结合新项目建设[JianShe]、达产达标,推行岗位整合、运检合一等新的管理模式,开展了一专多能技能培训,使职工“精一种、会两种、懂三种”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3.推进网校建设[JianShe],拓宽培训渠道
目前,公司本部有机关部室和二级单位60个,国内外派驻机构52个。面对庞大的机构和职工队伍,有效实施职业培训是关键。公司与东软集团合作开发网络学校,打造和开发适应公司战略的精品课程,包括65门管理类课程、75套安全生产类教学课件、20门计算机类课件以及5万册电子图书,目前网校已上线试运行。网络学校的建立[JianLi],基本实现了职工培训的全覆盖,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问题。
4.建立[JianLi]激励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公司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JianLi]以业绩考核为主、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机制。以岗位贡献度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依据,拉开工资分配差距,分配向业绩突出的人才倾斜,体现劳动技能差别,鼓励职工学技练艺。实施培训项目开发和学科带头人制度,建立[JianLi]有利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长的激励机制,设立了包括继续教育奖励基金等在内的“振兴镍都职业培训基金”。
三、加大基础投入,开展职业学校教育
公司于1973年9月创办了金川技工学校,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被批准为全国2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立“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培训中心”,与职工大学、金川集团公司党校合署办公,现已成为集职业教育[ZhiYeJiaoYu]、中高级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培训基地。
1.完善教学基本设施
学校现有4栋教学(实验)楼、1栋综合办公楼、1栋学生宿舍、1座体育馆、1个体育场、1座实习工厂,可同时满足3000余名学生上课、实验、实习或技能训练的需要。2007—2009年,公司核拨学校办学经费7896万元、基本建设[JianShe]经费1063万元。2010年,公司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JianShe]。
2.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培训中心建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设置数控车工、钳工、电工、焊工、宾馆服务、烹饪和汽车维修等实习车间,可同时满足320名学生开展基本技能和综合课题训练的需要;同时建立[JianLi]矿山、冶炼、精炼、机械制造、选矿等公司和厂矿级专业[ZhuanYe]实习基地10余个,拓展校企合作范围,与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建立[JianLi]联合实验室,并与一批高校和企业建立[JianLi]了生产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ianShe]
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218人,其中,专职教师130人(含实训指导教师)。教职工队伍中,具有初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9人,高级职称65人,技师8人,高级技师3人。选聘公司226名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覆盖冶金、矿山、机械、电气、自动化、财务、统计及经济管理等数十个专业[ZhuanYe]。80%的教师均能同时兼任两门专业[ZhuanYe]课程或相关课程,75%以上的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验实习,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ZhuanYe]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培训的成效
通过职业教育[ZhiYeJiaoYu]培训,公司高技能人才比例不断提高,生产操作人员中,高级工以上占42%,技师以上占6.6%。人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科技攻关效果显著,取得重大成果149项,其中5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请专利369项,已授权的191项。2009年,公司技术中心居全国企业技术中心第43位,居有色行业第1位。
自2002年开始,我校与天津市有关中职校进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参与合作的中职校有6所,涉及6个专业[ZhuanYe],年招生184人。今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GaiGe]和发展[FaZhan]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有关要求,我校进一步扩大“三二”对接办学规模,合作校增至10所,专业[ZhuanYe]增至13个,年招生数增至530人,约占我校招生人数的15%。我校的主要做法和建议如下。
一、专业[ZhuanYe]设置与招生方面的衔接
1.高职专业[ZhuanYe]与中职专业[ZhuanYe]的衔接
我校根据《中等[ZhongDeng]职业学校专业[ZhuanYe]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ZhuanYe]目录(试行) 》,在中、高职专业[ZhuanYe]衔接环节主要采取3种模式:一是“相近对接”,如中职的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ZhuanYe]与高职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ZhuanYe]的衔接;二是“拓展对接”,如中职的服装设计专业[ZhuanYe]与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ZhuanYe]的衔接,中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ZhuanYe]与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ZhuanYe]的衔接;三是“宽口径对接”,如中职的精细化工专业[ZhuanYe]与高职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ZhuanYe]的衔接等。
2.高职招生与中职毕业的衔接
合作中职校相关专业[ZhuanYe]的学生通常在第5个学期结束后,要通过所规定的2门专业[ZhuanYe]核心课程的考试,考试由我校与合作中职校联合命题,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取消“3+2”班的学习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对通过考试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在进入我校正式就读之前,安排八周培训,让学生初步了解高职相关专业[ZhuanYe]及发展[FaZhan]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方面的衔接
1.校校、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聘请中职校的专业[ZhuanYe]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ZhuanYe]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ZhuanYe]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ZhuanYe]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环境监测初级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部分实训条件有限的合作中职校,可利用我校实训条件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课程体系统筹,五年融会贯通
我校与中职校根据培养目标,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JianLi]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GongZuo]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ZhuanYe]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ZhuanYe]基础课和专业[ZhuanYe]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旅游英语专业[ZhuanYe](3+2)为例,所对接的中职旅游英语专业[ZhuanYe]主要学习相关基础知识,为学生初步建立[JianLi]职业概念。高职阶段开设导游实务、旅行社业务实务、餐饮服务技能等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检验和提升中职阶段学习效果,为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做准备;开设旅游酒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日语口语等拓展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FaZhan]奠定基础;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三、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衔接
1.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每学期要与中职校联合举办各对口专业[ZhuanYe]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ZhuanYe]教师一起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3+2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2.了解学生需求,改革[GaiGe]教学方法
通过班级信息员、班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任课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3.针对学生特点,改革[GaiGe]评价方式
旅游英语(3+2)专业[ZhuanYe]注重平时的过程考核,降低期末考试占分比例,提高学习过程评价分值,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及任务。期末考试部分采用笔试,有利于学生重视考试并对重要知识进行记忆。
生物制药(3+2)专业[ZhuanYe]采用全面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一套重在激励创新、促进个性发展[FaZhan]的评价体系。如根据“微生物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考核指标细分为笔试成绩、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解决情况、案例设计与分析、实验操作、课堂表现、查找整理资料的质量等部分。“药品营销实务”课程注重考核主题的多元化,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平均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四、关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建议
1.加强专业[ZhuanYe]及课程标准衔接
中、高职专业[ZhuanYe]的衔接宜以专业[ZhuanYe]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ZhuanYe]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JianShe]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ZhuanYe]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 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 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ZhuanYe]大类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2.尝试高职预科教育
建议面向中职校各专业[ZhuanYe]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这样可以使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方面,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理论课与专业[ZhuanYe]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是顺德区人民政府直属的公办学校,创办于1988年。学校现有学历教育学生5023人,设置有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会计、美术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和中餐烹饪等10个专业[ZhuanYe]。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紧紧依靠企业,热心服务社会,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大胆实践。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施“双零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为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ZhiYeJiaoYu],从2006年起,我校探索与企业合作,实施“双零模式”,即招收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零学费入读我校,在校学习的同时,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获取的报酬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毕业直接到合作企业零距离上岗就业。目前,我校已与广东康宝电器集团、四川长虹电子有限公司中山制造基地、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顺峰山庄饮食娱乐有限公司、龙的酒楼等企业合作,以企业冠名班形式(如“康宝班”、“长虹班”等),实施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双零模式”。
“双零模式”将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培养员工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共同实施,学生不仅具有对应岗位必需的专业[ZhuanYe]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且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企业的运行及管理具有切身体验,对其有比较好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深受合作企业的欢迎,一毕业马上就可以零距离上岗。首届“双零模式”学生于2009年顺利毕业,很多知名企业提出与本科毕业生同等待遇等优惠条件来吸引他们加盟。“双零模式”实现了“招生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成为“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实现产教一体”的成功案例,也成为高质量实施广东省“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和教育扶贫的有效举措。
二、校企优势互补,创新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实习岗位,保证实习质量,是学校的职责。2009年,我校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协商,以承包一条空调总装生产线及生产任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共建“海信科龙梁銶琚职校生产线”,为学生创建实习岗位。该生产线由企业提供设备及原材料,学校派出教师担任生产线主管,生产线上的全部员工都是我校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指导下,学校自主进行生产管理。
生产线的建立[JianLi],既满足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又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学习与生产的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达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目的。在承包的生产线上,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转换工作[GongZuo]岗位,我校还专门开发了约30个课时的岗位课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教学。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精神显著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2009年12月,生产线正式挂牌运行。从第一个月的日均产量1000台左右到四个月后的1930台,打破了同时期海信科龙电器股份公司生产相关机型的所有生产线的日产量纪录,比企业其他同类生产线高出20%之多。与公司员工相比,实习学生在综合职业素质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企业对此深表认同,曾先后多次公开表扬和奖励我校生产线的学生。这批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还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表彰大会,有43名学生获得嘉奖。
三、企业全程参与,共促质量提升
多年来,我校紧紧依托行业企业,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GaiGe]。一是根据企业生产转型和技术更新的要求,改革[GaiGe]课程内容。我校深入行业和企业,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及应用及时反映到教学之中。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对专业[ZhuanYe]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实现模块化和综合化,开发了25门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二是以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GongZuo]过程为载体,改革[GaiGe]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以项目模块组织教学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活,学得好。三是以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为主导,改革[GaiGe]评价制度。我校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权主要交由企业,努力形成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每个专业[ZhuanYe]的人才规格、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及要求,我校都通过专业[ZhuanYe]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将考试与职业 资格鉴定衔接统一。学生成绩的评定,企业、社会评价占40%的比重,质量评价的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同时,坚持5年内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之中。
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强化,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我校的毕业生百分之百获得劳动部门的中级工资格,机械类和电类专业[ZhuanYe]的同学有10%左右获高级工资格,最好的专业[ZhuanYe]达到15%。近5年,我校学生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37人次,其中一等奖15人次;获广东省技能竞赛奖111人次,其中一等奖73人次,并多次获得全国和广东省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