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毛泽东: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中国年鉴网

  

  1964年1月《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出版,第一批发往各地的8万册销售一空后,决定在原来50万册的计划外增印30万册。国际友人爱德勒向毛泽东[MaoZeDong]祝贺新作的发表,话题还涉及中苏两党的论战。毛举重若轻地表示:在这场论战中,我没有别的武器,就是写了几首诗。

  【“我没有别的武器,就是写了几首诗”】

  1964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纸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报,都在第一版头条位置,以大号字体刊登毛泽东[MaoZeDong]的《诗词[ShiCi]十首》,并配发作者的大幅近照。这一前所未有的版面安排,堪称新闻史上的奇迹。全国各新华书店自元旦开始发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第一批发往各地的8万册销售一空后,决定在原来50万册的计划外增印30万册。除了人民文学版,文物出版社同时还出了集古宋体字的版本,为了区别,取名《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三十七首》。这两种版本的《出版说明》一字不差:“本书收入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三十七首,以前发表过的二十七首这次出版时经作者作了校订,另外十首是没有发表过的。”

  两年前的5月23日,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MaoZeDong]的《词六首》,虽也是头版头条,但在笔者的印象里,远非今日之规模和声势。

  《诗词[ShiCi]十首》中有两首是与郭沫若的唱和,这自然是郭的莫大荣耀。1963年12月下旬,郭沫若在读《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清样本时,写下了“经纶外,诗词[ShiCi]余事,泰山北斗”的颂辞。随着《诗词[ShiCi]十首》的发表,郭沫若从这年1月上旬起,撰文逐篇诠释并刊登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影响非同一般。

  郭沫若的诠释文字,在阐发“反修”主题方面,无疑有着其他注家难以具有的独特作用。“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MaoZeDong]发出了进攻号令,不仅是艺术的夸张。3月17日,毛泽东[MaoZeDong]在审定《无产阶级革命[GeMing]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时,加写大段文字,不再以“同志”称呼赫鲁晓夫。这年1月,毛泽东[MaoZeDong]会见爱德勒等国际友人。其时爱德勒正协助叶君健将毛诗英译,他向毛祝贺新作的发表,话题还涉及中苏两党的论战。毛举重若轻地表示:在这场论战中,我没有别的武器,就是写了几首诗。这当然是不无夸张的说法,但是诗词[ShiCi]确实成了这位政治家诗人用以“反修”的独特武器。请读1962年12月26日诗人七十初度这一天写下的自寿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的封面,设计了十几种,毛泽东[MaoZeDong]最后选定的是其中以梅花为底衬的一幅。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开篇即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如果说梅花是毛的自画像,那么苍蝇就是毛心目中的赫鲁晓夫。

  毛泽东[MaoZeDong]在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之际,在领导“反修”日理万机的紧张时刻,亲自编辑自己的诗词[ShiCi]选集,除了有以此为特殊武器,推进反修斗争的现实考虑,从删除若干自认为诗味不足的作品入集的严谨看,显然兼具诗人的传世意愿。(胡乔木在1980年代主持编辑《毛泽东[MaoZeDong]诗词[ShiCi]选》时曾说过,毛泽东[MaoZeDong]诗词[ShiCi]较之文章,更有望传世。毛身后几十年的演变,印证了这个判断。)

  此外,围绕着《毛主席[ZhuXi]诗词[ShiCi]》出版的一系列的宣传,诸如《诗词[ShiCi]十首》的超规格版面安排,大幅近照的刊登,新闻报道的及时配合,不妨称之为“组合拳”。这无疑是对毛泽东[MaoZeDong]个人崇拜已成气候并日趋严重的表现。

  2月13日,春节这一天,《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毛泽东[MaoZeDong]《采桑子·重阳》墨迹,并配发郭沫若的诠释文字《“寥廓江天万里霜”》,释“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如果要说到人的精神年龄,那是另外一回事。伟大的人是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死的。”释“战地黄花分外香”句:“事实上野菊花还是平常的野菊花,不会有丝毫的变化的,值得它‘分外香’者是革命[GeMing]家的感觉,主席[ZhuXi]的感觉。这就是革命[GeMing]的乐观主义的最好的表现,也可以说是革命[GeMing]的现实主义与革命[GeMing]的浪漫主义的巧妙的结合。”释文的结尾是:“主席[ZhuXi]的诗词[ShiCi]是最好的模范。让我们好好地学习吧,不仅要学习做诗,而且要学习做人。做人是做诗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

  正当人们欣赏《光明日报》刊登的毛泽东[MaoZeDong]诗词[ShiCi]墨迹的同一天,毛泽东[MaoZeDong]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关于教育[JiaoYu]革命[GeMing]的座谈会,后来人们往往称之为“春节座谈会”。参会的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康生、林枫等中共中央要员,还有郭沫若、黄炎培、章士钊等特邀人士。

  毛泽东[MaoZeDong]主持座谈会,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毛请邓小平谈学制问题。毛的插话就是收入《毛主席[ZhuXi]论教育[JiaoYu]革命[GeMing]》节录稿的第一句:“(我看)学制可以缩短。”在邓小平谈罢学制问题之后,毛泽东[MaoZeDong]说了一大段批评现行考试方法、评分标准的话: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XueSheng]。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XueSheng]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XueSheng]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甚至认为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这当然是极而言之,颇有矫枉过正的意味,所以加了一句:“可以试试点。”尽管毛泽东[MaoZeDong]提倡和实行的“教育[JiaoYu]革命[GeMing]”已被抛弃,但是看看目下的教育[JiaoYu]状况,毛当年所责难的“旧教育[JiaoYu]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似非捕风捉影。

  也是出于自身的学习体验,毛泽东[MaoZeDong]对于自学成材的杰出人物特别欣赏。谈话中一连列举了中国的孔子、祖冲之、李时珍,外国的富兰克林、瓦特和高尔基,强调他们“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毋庸讳言,毛泽东[MaoZeDong]确实有着强烈的反知主义倾向,但是强调启发,强调自学,充分肯定实践,总不失为真知灼见。

  与传抄稿相比较,毛泽东[MaoZeDong]审定的节录稿所删节的最重要的一段话,是关于状元无学问与评论几位帝王的内容:

  历代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唐朝有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柳宗元只是二位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和翰林。就是当了进士和翰林也是不成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作不好皇帝。刘秀是个太学生[XueSheng],而刘邦则是个大草包。

  笔者勘对了“文革”初期传抄的几种传达记录稿,互有出入,但大致意思不差。笔者猜度,之所以删去这段话,大约同多年来批判所谓“封资修”文艺、批判帝王将相不无关系罢。1967年出版发行《毛主席[ZhuXi]论教育[JiaoYu]革命[GeMing]》,这番对封建时代文学家肯定,以及对封建帝王品评的话,似难与虚无主义弥漫的时代氛围相适应。毛泽东[MaoZeDong]赏识朱元璋、刘邦,也许不无原因吧。

  为着发动“大跃进”运动,毛泽东[MaoZeDong]在1958年,从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一直到5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一再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要怕马克思,更不要怕教授。这一年发动的以“教育[JiaoYu]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JiaoYu]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标志的“教育[JiaoYu]革命[GeMing]”,一度轰轰烈烈,但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式微,这场“教育[JiaoYu]革命[GeMing]”亦偃旗息鼓。1961年,周扬拜访“教授的教授”陈寅恪,遭到这位史学大师的嘲讽,其缘由便在于1958年“教育[JiaoYu]革命[GeMing]”中对教授的贬损和打击。

  1962年9月,毛泽东[MaoZeDong]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呼吁,其中对知识分子的“阳过来,阴过去”特别警惕,文艺和教育[JiaoYu]因此成为格外关注的领域。毛泽东[MaoZeDong]召开春节座谈会,成为新一轮“教育[JiaoYu]革命[GeMing]”的发端。

  1964年3月10日,毛泽东[MaoZeDong]就北京某中学校长关于减轻学生[XueSheng]负担的信件作出批示:

  现在学生[XueSheng]课程太多,对学生[XueSheng]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XueSheng]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8月29日,毛泽东[MaoZeDong]接见尼泊尔教育[JiaoYu]代表团。《毛主席[ZhuXi]论教育[JiaoYu]革命[GeMing]》节录谈话的两小段,一段是关于“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XueSheng]”,“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论述;另一段是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论述。与“文革”初期的传抄稿相比较,删节甚多,其中有一段值得注意:

  大体上可以说搞工业的知识分子比较好一些,因为他们接触实际。搞理科的,也就是搞纯科学的差一些,但是比文科还好一些。最脱离实际的就是文科。无论学历史的也好,学哲学的也好,学经济的也好,都太脱离实际了。他们最不懂得世界上的事情。

  这就不难理解,毛泽东[MaoZeDong]何以在1968年7月21日作出那个“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的批示。(该批示其实是间接地表达“不必办文科大学”这一固有的观念。)

  9月27日,毛泽东[MaoZeDong]对中央音乐学院某学生[XueSheng]给他的信写出“信是写得好的,问题是应该解决的”的批语,指示中宣部部长、新近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GeMing]五人小组”副组长陆定一“在教师、学生[XueSheng]中先行讨论,收集意见”。据编辑《建国以来毛泽东[MaoZeDong]文稿》的中央文献研究室披露,这位深受阶级斗争思想影响的学生[XueSheng],在致毛泽东[MaoZeDong]的信中说:由于长期地、大量地、无批判地学习西欧资产阶级音乐文化,资产阶级给了我院师生以极深刻的影响。我们迫切希望能引起领导的极大重视,采取坚决的措施,从根本上制止资产阶级思想的继续泛滥。还说:“我对学校工作的最大意见是学校没有能够坚决贯彻阶级路线,院内师生的阶级成分十分复杂,工农子弟少得可怜。”“学校的办学方针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究竟培养什么人?在我们的教材中、舞台上,应不应该彻底赶走帝王将相、公爵、小姐、夫人,而换上我们的工农兵?”郭沫若的儿子郭民英作为该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XueSheng],在此后不久该学院发起的“彻底清除师生中十分严重的崇洋思想”的批判声浪中,深受刺激而黯然退学。

  顺理成章,“文革”发动之初,毛泽东[MaoZeDong]在1966年5月7日致林彪的信中强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其实,在1964年毛泽东[MaoZeDong]关于“教育[JiaoYu]革命[GeMing]”的言论中,最能体现第二轮“教育[JiaoYu]革命[GeMing]”特点的,是7月5日与其侄子毛远新的谈话(收入《毛主席[ZhuXi]论教育[JiaoYu]革命[GeMing]》一书):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毛远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年简称“哈军工”)的学生[XueSheng],毛泽东[MaoZeDong]在谈话中特别考问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的具体内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毛泽东[MaoZeDong]召开主题是“教育[JiaoYu]革命[GeMing]”的春节座谈会,却在开场白里提到“各个部门都要学习解放军搞政治部,加强政治工作”。

  教育[JiaoYu]界成为发动“文革”的两大首选领域(另一个是文艺界),势所必然。

  【文艺界“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自从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令之后,毛泽东[MaoZeDong]对文艺界警惕的眼光就未曾偏离过,甚至可以说重提阶级斗争,其依据之一即是文艺。1963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MaoZeDong]多次责难文艺界:“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12月12日,在读到一份反映柯庆施亲自抓曲艺的材料后,毛泽东[MaoZeDong]作出了关于文艺的第一个批示,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两个月后,毛泽东[MaoZeDong]在春节座谈会上强烈表示了对文艺界的不满,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要把唱戏的、写诗的、戏剧家、文学家赶出城,统统都轰下乡。分期分批下放到农村、工厂,不要总住在机关。这样写不出什么东西。你不去就不开饭,下去就开饭。

  在毛泽东[MaoZeDong]说这番话的春节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政协礼堂举行1964年迎春晚会,其中一个由男性扮演的四小天鹅舞的节目,明显属插科打诨性质,却招致两位与会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其中一位是曾有一定知名度而沉寂多时的诗人顾某)的严重不满,认为庸俗无聊,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意识的表现,于是上书中宣部告发。部长陆定一即以此为契机,严厉批评文艺界。随后,全国文联、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等10个单位的全体干部,集中20多天进行整风,上纲上线,剑拔弩张,否定一切。正因此,深受群众喜爱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虽经由几十万观众投票评选,各奖项业已揭晓,却不得不取消原定于5月下旬举行的授奖仪式。5月上旬,中宣部根据全国文联等10个单位的整风情况,草拟了一份相关的报告,准备在修改定稿后正式向中央提交。蹊跷的是,报告尚未定稿,中宣部亦未正式呈报,这份草稿却已到了毛泽东[MaoZeDong]的案头。久已对文艺界严重不满的毛泽东[MaoZeDong],于6月27日作了石破天惊的第二个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多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GeMing]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这个措辞切峻的批示,是对文艺界致命的宣判。7月2日,周扬奉命召集会议,传达毛泽东[MaoZeDong]的批示。在当月下旬所作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周扬开列了被责难的样本田汉的《谢瑶环》和孟超的《李慧娘》,并上纲到“反社会主义”、“反动”的高度。

  对民众而言,除了戏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影了。8月18日,毛泽东[MaoZeDong]对中宣部给中央书记处关于公开放映并组织批判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的报告作了如下批示:

  不但在几个大城市放映,而且应在几十个至一百多个中等城市放映,使这些修正主义材料公之于众。可能不只这两部影片,还有些别的,都需要批判。

  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出的《甲午风云》、《南海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等民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已无从表彰,尚未公映的《北国江南》、《早春二月》却被钦点示众了。江青[JiangQing]自称是文艺界的“哨兵”,根据毛的指示,向陆定一、周扬等中宣部领导人开列出包括《林家铺子》、《不夜城》、《红日》、《革命[GeMing]家庭》、《兵临城下》、《聂耳》等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为民众喜爱的影片在内的批判名单。这份打入另册的名单,涉及茅盾(时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ZhuXi])、夏衍(文化部副部长)、阳翰笙(中国文联副主席[ZhuXi])等文艺界领导人,涉及郑君里、谢铁骊、水华、赵丹、孙道临、于蓝等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后因中央书记处的否定,未予实施。1966年春,江青[JiangQing]在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期间,信口雌黄,居然一下子开列出一百多部所谓“毒草”影片的名单,弄到最后,竟只剩下《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几部屈指可数的影片能逃过她的法眼。

  不断向毛泽东[MaoZeDong]报告文化界的“敌情”,这固然是江青[JiangQing]作为“哨兵”的本分。但她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充当指导文艺革命[GeMing]的“旗手”,用她的话说就是“种试验田”。毛泽东[MaoZeDong]一再批评“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显然有“题材决定论”的意思,“好学生[XueSheng]”柯庆施据此在1963年初提出“大写十三年”,并率先在他所掌管的省市举行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毛泽东[MaoZeDong]向来对话剧不感兴趣,为了表示对文艺革命[GeMing]的支持,也只是象征性地观看了由军区话剧团演出的《雷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话剧。还是江青[JiangQing]深知毛泽东[MaoZeDong]的口味,她要从毛泽东[MaoZeDong]喜欢、也是最难突破的京剧着手“攻坚”。

  1964年6月5日,也就是毛泽东[MaoZeDong]要江青[JiangQing]就文艺问题“去找林彪同志谈一下”的当天,北京举行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报道出席开幕式的各界人士的长长名单里,江青[JiangQing]的名字出现在“有关的负责人”行列的最后一位。看似不显山露水,但因身份特殊,江青[JiangQing]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整个会演期间,毛泽东[MaoZeDong]频频到场,先后观看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嫂》等剧目,其中不少后来成为江青[JiangQing]册封的“样板戏”。毛所看剧目,有的显然出于江青[JiangQing]的说动,例如《智取威虎山》。这个剧目当初并非后来成为“样板戏”时的面目,会演之初,《光明日报》发表某剧评家的文章,在总体上肯定这出戏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批评意见。这招致了上海带队的张春桥的不满。此时江青[JiangQing]已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基地,与张春桥过从甚密,遂向《光明日报》施压。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拉大旗,作虎皮。其实,《智取威虎山》即使后来成为“样板戏”,毛的评价也不高。

  会演期间,周恩来于6月23日主持召开座谈会,江青[JiangQing]作了一个1967年5月公开发表时题为《谈京剧革命[GeMing]》的发言。毛泽东[MaoZeDong]在26日读到会演办公室送江青[JiangQing]审定的讲话记录稿,写下“已阅,讲得好”的五字批语。这份记录稿二千字左右,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政治方向,二是艺术创作。与周恩来讲话时一再表示“不熟悉”、“紧张”、“艺术上我还是外行”的谦虚相比较,江青[JiangQing]似咄咄逼人。她一开讲就举出两个数字,一是全国有三千个剧团,绝大部分是戏曲剧团,“如今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封建主义一套”;二是全国工农兵有六亿几千万,另外一小撮是“地富反坏右”和资产阶级分子,为谁服务?接着,江青[JiangQing]说了这样一番似乎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的话:“吃着农民种的粮食,穿着工人织造的衣服,住着工人盖的房子,人民解放军为我们警卫着国防前线,但是却不去表现他们。试问,艺术家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你们常说的艺术家的‘良心’何在?”

  就在称赞江青[JiangQing]“讲得好”的次日,毛泽东[MaoZeDong]作出文艺界“跌到了修正主义边缘”的批示,并发出将会“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的政治警告。这样的疾言厉色恐怕与江青[JiangQing]质问“艺术家的‘良心’何在”不会全然无关罢。

  除了京剧现代戏,对于其他一些艺术形态,毛泽东[MaoZeDong]都予以利用。10月6日,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出歌舞剧以民主革命[GeMing]时期广为流传的革命[GeMing]歌曲贯穿全剧,因而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却又颇具个人崇拜色彩,后来拍成彩色影片,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0月8日,毛泽东[MaoZeDong]又兴致勃勃地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称道“方向是对的,革命[GeMing]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11月下旬,在一份反映香港观众称赞这出芭蕾舞剧的材料上,写下“人们要革命[GeMing]”的批语,可见其兴奋之情。10月13日,毛泽东[MaoZeDong]在8天之内第三次去剧场,观看歌剧《江姐》,并登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这一系列的举动,向世人发出一个信号:京剧要革命[GeMing],芭蕾舞要革命[GeMing],归根到底,人们要革命[GeMing]。革命[GeMing]成了1960年代中国的主旋律。

  当然,就毛泽东[MaoZeDong]当行的艺术形式来说,无疑是旧体诗词[ShiCi]。11月下旬,毛泽东[MaoZeDong]对胡乔木呈送的《词十六首》作了精心修改。其中《水龙吟》组词七首系为赫鲁晓夫下台而作,毛泽东[MaoZeDong]通过“膏肓病重,新汤旧药”的改写,显示出对“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的高度警惕,表达了要将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经营管理工具包,让经营管理像拼图一样简单容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18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