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何泽慧近百高龄有童趣 在干校自制观测器看彗星--中国年鉴
图②:1992年4月,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上。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图③:何泽慧的办公室。 本报记者 陈星星摄
图④:何泽慧的家,仍是旧时模样。 京华时报记者 王苡萱摄
梁昌杰制图
…………………………………………………………………………
何泽慧 我国著名物理[WuLi]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WuLi]研究所[YanJiuSuo]原副所长、研究员。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何泽慧院士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WuLi]研究所[YanJiuSuo]、原子能研究所[YanJiuSuo]、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WuLi]研究所[YanJiuSuo]研究员、副所长,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6月20日,一位97岁的老人,在北京炎热的初夏里,安静辞世。
灵堂设在家中。中关村北区14号楼,有7间房间的一户筒子楼旧屋。其中一间狭小的房间里,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得显不出任何特别。
办公室维持着原样。中科院高能物理[WuLi]所主楼A224室里,书柜和书桌之外少见多余用品,衣架上挂着几件简朴的蓝布工作服,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ZiJi]捡来的鹅卵石。
“她就是很普通、很低调的一个[YiGe]老太太,我们[WoMen]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她的女儿钱民协这样评价。
这个“很普通”的老太太,却是著名的物理[WuLi]学家何泽慧,她首先发现了正负电子碰撞现象,和丈夫钱三强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
伟大和“普通”这位中国第一代女物理[WuLi]学家,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绽放着光彩。
热情执着 朴素简单
1996年,全国宇宙线会在云南大理召开。已经82岁高龄的何先生[XianSheng]没有要求任何特殊待遇,和大家一起坐着长途汽车从昆明到大理。一个[YiGe]晚上,一路颠簸,老太太始终没有任何抱怨,并且谈笑风生,睡得也香。
在科学界,这位“很普通”的老太太,被大家尊称为“何先生[XianSheng]”。在6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她的重要成果广为人知: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WuLi]及高能天体物理[WuLi]研究……
大家不知道的是,直到耄耋之年,何先生[XianSheng]仍然坚持全天上班。当然,因为年事已高,她已经不能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文献。
对科研工作永远保有热情,是何先生[XianSheng]留在世上最深刻的烙印。“这些年,在我脑海中常常会出现一个[YiGe]画面,就是我们[WoMen]在野外做高空气球实验时她几乎每场必到的情景。”马宇蒨说。
1979年,高空气球工程正式启动。马宇蒨所在的科室每年都要在野外进行气球试验和科学观测[GuanCe]。何先生[XianSheng]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GuanCe]仪器进行飞行试验,她必到现场。每次,已届65岁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车,从北京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这样亲历亲为的行动,何先生[XianSheng]一直坚持了10多年。马宇蒨说:“高空气球飞行与观测[GuanCe]具有一定的风险,而越是遇到这样的机会,何先生[XianSheng]越是不肯放过,她认为有风险,才有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有发展。”
与对科学的执着热情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何先生[XianSheng]却是“不讲究”。有一次,现任中科院高能物理[WuLi]研究所[YanJiuSuo]党委书记、副所长的王焕玉同何先生[XianSheng]一起参加国际会议。她脚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一个[YiGe]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王焕玉惊讶不已:“一个[YiGe]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能这样,让人非常敬佩。”
画家陈雅丹如此理解她所熟悉的何泽慧阿姨:她是一块纯白的玉,非常质朴,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追求科学真理上,对于吃穿,从不讲究。“于我们[WoMen]而言,这常常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严谨[YanJin]认真 纯真童趣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除了被何先生[XianSheng]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深深感染以外,她的科学理念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WoMen]。”王焕玉说。
在科学研究中,何先生[XianSheng]一直坚持严谨[YanJin]求实的学风。对于这位女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成熟和严谨[YanJin],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这样评价:“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在严谨[YanJin]的同时,何先生[XianSheng]也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她曾经用“立足常规,着眼新奇”8个字精辟地总结了自己[ZiJi]数十年科学研究实践的主要体会。
王焕玉说:“何先生[XianSheng]一贯倡导尽量利用简单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此,她始终身体力行,形成自己[ZiJi]科研工作的一个[YiGe]突出风格。对我们[WoMen]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而言,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
粒子天体物理[WuLi]中心研究员宋黎明回忆称,何先生[XianSheng]和钱先生[XianSheng]在干校时,曾自制观测[GuanCe]设备看彗星。“一个[YiGe]自己[ZiJi]做的三脚架,一个[YiGe]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还画了草图,何先生[XianSheng]还向我介绍了如何确定观测[GuanCe]纬度、观测[GuanCe]时间,如何确定彗星的方向,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是他们的数据跟天文学年历的比较。”
这件事对宋黎明震动非常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即便是使用最简陋的仪器,他们仍保持着对科学的严谨[YanJin]探究,创新型人才对环境没有苛求。
在科研上严谨[YanJin]成熟的何先生[XianSheng]却有着一颗童心。2000年秋冬,马宇蒨陪同何泽慧一起去酒泉发射场基地,那时神舟2号飞船正在做发射前的最后准备。何泽慧居然提出要作宇航员,她说自己[ZiJi]个子小,符合做宇航员的条件。“大家都把这当作说着玩儿的,后来我和她两个人在一起讨论,才知道她当真了。”
马宇蒨说,这份小小的较真和执着,“让她十分快乐,与她在一起的人都可受到感染”。
不近人情 平易近人
她热心扶持幼小的前沿交叉学科,挺身保护困境中的科研人员,如此地自然而然,对她而言,压力和风险似乎根本就不存在。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XianSheng]都没有作用;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
在女儿钱民协眼中,母亲“为人很低调,性子倔强直爽”。
2000年底的一天,何先生[XianSheng]等人应邀到一个[YiGe]卫星发射基地的展览馆参观。参观完毕之后,服务员请她在留言本上为展览馆题上自己[ZiJi]的名字。“我不题。为什么只让我一个[YiGe]人题字,不让他们题?”何先生[XianSheng]边说边指了指身后的马宇蒨等人。
展览馆的一位处长见状,赶紧上前解释道:“何先生[XianSheng],因为您是名人,是很重要的人物。您到这儿来,能给我们[WoMen]题字是我们[WoMen]莫大的荣幸啊!”没承想,这样一说,何先生[XianSheng]更不愿意题了因为她平时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ZiJi]是名人。
一旁的李惕碚院士赶紧打圆场:“何先生[XianSheng]您还是题个字吧。您看,您不题,咱们来一趟也叫人家怪失望的。”
“那你题不题?”何先生[XianSheng]反问身后的马宇蒨。马宇蒨只得回答:“您题我就题,我们[WoMen]大家都题。”于是,何先生[XianSheng]写上了名字,随行的人都一一跟着写上了自己[ZiJi]的名字。
另一个[YiGe]小细节是:钱三强先生[XianSheng]病重时,医生嘱咐不能让他有过多的应酬。何先生[XianSheng]索性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病房门口拦着,说不管是谁,多大的官来了都不让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YiGe]“不近人情”的何先生[XianSheng],却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最让马宇蒨感动的是,当时已是副所长的何先生[XianSheng]带着她把图书馆的期刊、过刊、图书、资料等一间一间、楼上楼下地走了一遍,教她如何查阅图书资料,“何先生[XianSheng]站在院图现刊室外搭着我的肩膀给我介绍情况的那一幕,永远成为一个[YiGe]定格。”(记者 吴月辉 陈星星)
(人民日报 吴月辉 陈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