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教育 >
调查发现54.7%的人认为谢师宴难谢师恩--国家年鉴
随着高考、中考的结束,大批学生[XueSheng]进入毕业季,不少地方的学生[XueSheng]和家长一窝蜂地赶着摆谢师宴,各大饭店因此生意火爆。有人说,这反映了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但也有人提出,谢师,本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感恩之情,却总以请客吃饭的物质化形式出现,是否显得急功近利了一点?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170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69.9%的人发现周围举办谢师宴的人的确较多,表示很少或没有的人仅占9.3%,其余20.8%的人表示不清楚。
受访者中,学生[XueSheng]家长占46.2%,学生[XueSheng]占15.8%,老师[LaoShi]占10.5%。
仅21.8%的人赞成用举办谢师宴的形式来感谢[GanXie]老师[LaoShi]
今年硕士毕业的小周即将离开北京回家乡工作。按照师门传统,离校前夕毕业生要一起宴请导师。“我们[WoMen]师门庞大,这次来的人尤其多,订了12人的包厢最后还要加座。老师[LaoShi]看着满满一屋子自己的学生[XueSheng]当然高兴,可我们[WoMen]却愁坏了。”
小周说,越是临近毕业,要花钱的地方就越多,现在都不敢仔细算账了。“往年师兄师姐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可是今年物价上涨得厉害,来的人也多,我们[WoMen]很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招呼。光是预定包厢就花了300多元,吃饭的钱我们[WoMen]几个平摊,每人都得上千元。”
参加了几轮谢师宴,小周不禁大感困惑,“师恩当然要感谢[GanXie],但用谢师宴的方式未免太形式化。只是现在风气如此,不请还显得不懂事。我们[WoMen]作为埋单者,心里真不是滋味。”
调查显示,仅21.8%的人赞成用举办谢师宴的形式来感谢[GanXie]老师[LaoShi],44.5%的人反对,还有33.7%的人表示“不好说”。
有近20年教龄的浙江某重点中学高中班主任黄老师[LaoShi],最近也赴了不少谢师宴。每年高考过后,各种饭局都让她难以推脱。“说实话,我真不想参加,因为教书育人是职责所在。只是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家长高兴,我也不好直接拒绝,这毕竟是好事。”黄老师[LaoShi]表示。
在黄老师[LaoShi]看来,十几岁的中学生[XueSheng]根本没有举办谢师宴的意识,大都是家长想要代为感恩,“我们[WoMen]做老师[LaoShi]的,都比较看得开。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那么多,将来能回母校看看老师[LaoShi]的又有几个呢?现在谢师宴也变味了。我们[WoMen]并不需要家长感谢[GanXie],但家长却要大摆宴席,原因就是孩子上了名牌大学,是很有面子的事儿,需要设宴庆祝。”
黄老师[LaoShi]还认为[RenWei],贫困地区的学生[XueSheng]对中学老师[LaoShi]的感情更深,因为他们是在老师[LaoShi]的大力帮助和鼓励下,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这些学生[XueSheng]对老师[LaoShi]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城市里的孩子就不一样,总觉得自己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比如首先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其次是家里的条件,最后才是学校和老师[LaoShi]。所以,这些孩子对老师[LaoShi]的感恩程度大大不同,谢师宴流于形式也是正常现象。”
此次调查也显示,54.7%的人认为[RenWei]谢师宴远远不能承载学生[XueSheng]对老师[LaoShi]的感激之情。
71.4%的人认为[RenWei]举办谢师宴不一定代表真正尊师重教
“吃饭喝酒过于单调庸俗,我们[WoMen]精心挑选了一家很有文化气息的咖啡馆,请老师[LaoShi]和我们[WoMen]一起,畅谈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感受。”主修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陈曦今年毕业时,和同学们一起策划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谢师宴,“这样的谢师方式既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又显得很有校园特色,免去了酒桌上那套敬酒劝酒的繁文缛节。”
“大家都很开心,这也为我们[WoMen]的学生[XueSheng]时代画上了完美而优雅的句号。”陈曦说,散场时大家依依不舍,老师[LaoShi]也为每个人写了毕业赠言。同学们说好了,以后每年教师节,大家都尽量回校看望老师[LaoShi]。无论离母校有多远,我们[WoMen]都不会忘记老师[LaoShi]的谆谆教导。
对于教育自己、成就自己的老师[LaoShi],究竟该如何报答?调查显示,“经常问候并看望老师[LaoShi]”排在首位(68.3%),第二是“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64.1%),第三是“铭记老师[LaoShi]的教导”(60.9%)。接下来还有“让老师[LaoShi]为有自己这个学生[XueSheng]而骄傲”(60.0%),“在学习工作上取得好成绩”(59.5%)。赞成“用礼物等物质方式”感谢[GanXie]老师[LaoShi]的人仅占15.6%。
有人说,人生还长,报恩不要太着急。但陈曦认为[RenWei],现在社会过于功利化,人们要求“有恩必报”、“有恩速报”,“原本单纯的校园也沾染上这样的风气,一些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已蜕变成你来我往的利益关系。情感少了,物质的东西多了,谢师宴也有攀比之嫌。这样只能玷污原本纯洁崇高的师生之情。”
“在‘从众’的压力下,‘谢师’往往流于谢师宴这一种形式。”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XueSheng]江伟表示,感谢[GanXie]老师[LaoShi]的教诲之情,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老师[LaoShi]的教导铭记于心,让老师[LaoShi]以你为荣,经常与老师[LaoShi]沟通,联络感情。“以前人们常说一句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报答父母的恩情,难道也会去请客吃饭吗?”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谢师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学生[XueSheng]和家长设宴感谢[GanXie]老师[LaoShi],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但当谢师宴成为商家的营销策略,人们开始攀比酒席的规格和档次时,谢师宴的美好初衷就被物质化的行为遮蔽了。”
对于谢师宴火爆的现象,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45.7%的人认为[RenWei]这是因为精神回报老师[LaoShi]有难度,物质回报相对容易。36.7%的人认为[RenWei]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顿饭不算什么。还有29.9%的人认为[RenWei]这体现了学生[XueSheng]急于报恩的心情。
调查中,得到大多数人(71.4%)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谢师宴更多是一种形式,并不一定代表真正尊师重教。
在臧峰宇看来,师生之间最重要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XueSheng]掌握了老师[LaoShi]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贡献社会,就是对老师[LaoShi]最好的报答。每个人都可以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老师[LaoShi]的感激之情,一张贺卡、一句问候、一封书信,都能表达对老师[LaoShi]的感激,这些方式同样体现了学生[XueSheng]所要表达的感恩之情。
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