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男护士稀缺 乌鲁木齐120急救车面临困境--中国年鉴(2)
缺担架[DanJia]员无人抬担架[DanJia] 乌鲁木齐120急救[JiJiu]车面临困境
突发疾病,打了120求救。在迫切等待中,急救[JiJiu]车来了,医生来了,护士[HuShi]来了,却因人手不够,女护士[HuShi]力气小,没法把患者抬下楼再抬上急救[JiJiu]车。
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个节骨眼上,乌鲁木齐市120急救[JiJiu]车陷入了无担架[DanJia]员、男护士[HuShi]稀缺的窘境。
女护士[HuShi]抬不动 帮忙者险些帮倒忙
3月17日11时许,家住胜利路的周大爷突发脑梗,老伴忙打120求救。不久,急救[JiJiu]车赶来,一名男医生和女护士[HuShi]提着急救[JiJiu]箱、扛着担架[DanJia]进了门,老伴松了口气。谁知女护士[HuShi]一句“我抬不动”让老太太慌了神。
她敲了三家邻居的门,才请到两位70多岁的老大爷来帮忙。这个时间段,年轻人都出门上班了。把50多公斤重的周大爷从五楼抬下来时,两位老人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脸都发紫了。
周大爷的儿子周鸿宾说,以前父亲每次发病,前来急救[JiJiu]的医护人员都因“力量问题”没法抬担架[DanJia]。还好自己在家,可以把父亲背下去。 “那是脑梗啊,需要争分夺秒,要是大半夜找不到人,抬担架[DanJia]耽误了,这个责任算谁的?”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医院病房,提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称曾有过类似遭遇,临时找不到抬担架[DanJia]的人,耽误抢救时间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候请司机帮忙,人家都不管,说这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抬的时候不专业,万一‘伤上加伤’,他们担不起。”有过多次求救120经历的吉大军说,“难道就不能派男护士[HuShi]来吗?”
医院诉委屈 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在急诊科呆过的医护人员,管你有劲没劲,谁没抬过担架[DanJia]啊。”在青年路一医院急诊科,关于抬病人的问题,每名医护人员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该科护士[HuShi]长介绍,科室共有九人,分三班轮值,出车时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HuShi]和司机。因此,司机和男医生是抬担架[DanJia]的主力。但急救[JiJiu]病人的搬运非常有技巧性,尤其是脊椎损伤患者,要求比较高,司机毕竟不是专业人员。
如果轮班的是女医生,女护士[HuShi]不仅要搭手抬患者,还要高举输液吊瓶、胳膊上挎着至少5公斤重的急救[JiJiu]箱,稳住心电图机,紧盯插管,再加上吸痰器、氧气瓶,恨不得自己变成千手观音。
“要是楼梯太窄,转弯时得把担架[DanJia]举过头顶,以免患者掉下来。从六七楼抬下来,第二天睡一天都缓不过劲。”一名身材健硕的男医生称,他一天抬担架[DanJia]的最高纪录是13次。
急救[JiJiu]中心里,几乎每个医护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和双臂筋腱损伤等病症。医生、护士[HuShi]及司机都在超负荷工作,每月工作240小时以上,不能请假、不能工休、没有节假日,甚至不能考虑婚假、产假、探亲、进修学习等。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医护人员必须负责抢救,抬担架[DanJia]只能找邻居、小区门卫和保安帮忙。“有时候患者家里有人,也不愿抬担架[DanJia],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患者家属凭什么就不能出力,我觉得挺委屈的。”一名身材娇小的女护士[HuShi]说,该院没有一名男护士[H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