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国务院法制办就《精神卫生法(草案)》公开征意见--中国年鉴

  

  中新网6月10日电 为进一步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今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精神卫生法(草案)》全文,公开征求意见。全文如下:

  精神卫生法(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和促进公民精神健康,预防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发生,促进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康复,规范精神卫生服务,保护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维护和促进公民精神健康、治疗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促进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

  第四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等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享有的受教育、劳动、医疗、隐私、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参加劳动,有权获得相应的报酬。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人身自由。

  第六条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精神卫生科学研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等传统医学,提高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预防、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精神卫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预防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发生、促进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康复等工作。

  第八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公安、教育、司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九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精神卫生事业。

  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协助开展预防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发生、促进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康复等工作。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精神卫生志愿服务,捐助精神卫生事业,兴建精神卫生公益设施。

  对在精神卫生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预防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民的精神卫生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维护精神健康的内容。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依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联合会、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团体,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社区精神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活动,举办社区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创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创造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

  用人单位应当关注员工的精神健康情况,及时与员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创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并在员工职业发展的特定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健康教育。

  第十四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发事件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学校和教师应当定期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沟通学生精神健康情况。

  第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医务人员在疾病诊疗服务中,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第十六条 监狱、劳动教养所、看守所、拘留所和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对服刑人员,被依法强制劳动教养、逮捕、拘留的人员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部门应当分别对本法第十二条至第十六条规定的单位履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预防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十八条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心理咨询技术规范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有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诊断、治疗。

  第十九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社、互联网站等媒体应当开展精神卫生公益宣传。宣传报道和文学影视作品应当尊重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内容。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关专业机构、志愿者对公众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

  第二十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实行严重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发病报告制度,组织开展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发生状况、发展趋势等的监测和专题调查工作。精神卫生监测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章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十一条 开展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治疗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

  (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治疗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从事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心理治疗师。

  第二十二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有利的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诊断不得以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为依据。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他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体格检查。

  第二十四条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监护人、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疑似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属于流浪乞讨人员且查找不到其监护人、近亲属的,由当地民政等行政部门按照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救助制度的职责分工帮助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

  第二十五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对确诊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执业医师应当如实告知患者本人;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应当如实告知其监护人;属于民政等行政部门送诊的,还应当如实告知送诊的部门。

  对诊断结论表明不能确诊为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限制其离开医疗机构。

  第二十六条 疑似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其监护人、近亲属、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其监护人、近亲属并应当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其中,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

  接到依照前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医疗机构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2名以上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在72小时内作出书面诊断结论。诊断结论应当立即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近亲属;其中,属于当地公安机关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还应当告知送诊的公安机关。

  第二十七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只有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才能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

  第二十八条 诊断结论表明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限制其离开医疗机构。

  诊断结论表明需要对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由患者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其中,患者属于查找不到监护人、近亲属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由送诊的民政等行政部门办理住院手续。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或者其监护人对非自愿住院医疗结论有异议的,可以选择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复诊。承担复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复诊要求后指派2名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复诊,并在5日内作出书面复诊结论。

  对复诊结论有异议、要求鉴定的,当事人或者其监护人应当自主委托依法取得资质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医疗机构应当为当事人提供司法鉴定机构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并提供技术手段。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接受委托,并在7日内完成鉴定。

  第三十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应当指定本机构中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3名以上单数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进行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鉴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通知委托人或者被鉴定人的近亲属、监护人到场,并应当邀请法律专家参加,听取咨询意见。

  第三十一条 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司法鉴定的有关程序、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进行鉴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鉴定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鉴定报告。

  司法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鉴定结论应当以参与鉴定的司法鉴定人过半数通过;司法鉴定人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三十二条 鉴定结论表明当事人不是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或者不需要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限制其离开医疗机构。

  第三十三条 有违反刑法行为的疑似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需要政府实施强制医疗的,由公安机关执行。执行强制医疗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享有的权利,告知患者本人及其监护人。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并为住院患者创造尽可能接近同龄人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制定周详的治疗方案,并向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及其监护人说明治疗方案及有关治疗方法、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实施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治疗措施,应当取得患者本人的同意;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

  第三十七条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并且实施约束或者隔离是唯一可用手段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措施,应当遵守诊疗技术规范。

  不得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

  第三十八条 对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应当以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不得以诊断或者治疗以外的目的使用药物。

  医疗机构不得为治疗以外的目的强迫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从事生产劳动。

  第三十九条 禁止对依照本法规定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及强制医疗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实施精神外科手术。

  实施精神外科手术为最佳治疗方法时,可以对自愿治疗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实施精神外科手术,但是应当在取得患者书面同意并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实患者已同意后实施。

  可用于治疗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的精神外科手术以及其他特殊治疗措施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可以开展精神外科手术以及其他特殊治疗措施的医疗机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实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取得患者本人的书面同意;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

  (一)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非精神科手术;

  (二)与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禁止对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第四十一条 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其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患者出院。执业医师认为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不宜出院的,应当告知不宜出院的理由;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仍要求出院的,执业医师应当在病历资料中详细记录告知的过程,同时提出出院后的医学建议,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签字确认。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定期对非自愿住院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者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通知患者本人及其监护人;属于强制医疗的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还应当将评估结果向有关公安机关报告。除强制医疗的患者外,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在获知不需继续住院治疗的评估结果后立即办理出院手续。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尊重精神障碍[JingShenZhangAi]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如实将疾病治疗情况告知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经营管理工具包,让经营管理像拼图一样简单容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18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