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媒体探访抗击非典烈士亲友 珍视生命好好活着--年度总结
“在我们[WoMen]眼中,他们从未离去”
十年前,在抗击SARS的前线,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全力抢救病患。在高强度的工作[GongZuo]中,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幸染病倒下,其中范信德、叶欣、邓练贤、陈洪光等四位医务工作[GongZuo]者先后以身殉职[XunZhi],用生命诠释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去年底由本报举办的“温暖广州60人”评选中,抗非“医疗四烈士[LieShi]”一同入选,再度勾起人们对非典英雄的怀念:他们的身影不应该、也不会被时光掩埋,他们值得被广州永远铭记。
“四烈士[LieShi]”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YiYuan]车队司机范信德是全省医务人员殉职[XunZhi]第一人,广东省中医院[YiYuan]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是唯一的女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YiYuan]传染病科副主任邓练贤主任医师是最先殉职[XunZhi]的医生,广州市胸科医院[YiYuan]重症监护室主任陈洪光则是最年轻的一位。
十年,既漫长,也短暂。在亲人们的眼中,他们从未离去,依旧以宽厚的肩膀、温情的目光,守护着他们挚爱的家和这座城市。
烈士[LieShi]小传
范信德:
粤医务人员抗非殉职[XunZhi]第一人
范信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YiYuan]司机。2003年1月30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YiYuan]接收一名从芳村转来的 “非典”患者, 就是后来被称为“毒王”的周作芬。2月1日,病人[BingRen]被转运到中山三院继续治疗,范信德承担转送任务。由于病人[BingRen]在救护车上大量呕吐,执行完转送任务后,范信德给救护车清洗消毒,三天后突然发病并被确诊。2月23日,他因抢救无效逝世,享年57岁。他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战争中最早以身殉职[XunZhi]的医务人员,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LieShi]。
邓练贤:
胡锦涛亲笔批示沉痛悼念
邓练贤,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大年初一,一名重症“超级传播者”被送到中山三院,在对病人[BingRen]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病人[BingRen]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从插管处喷出,包括邓练贤在场的几位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几天后陆续发病。4月21日,邓练贤以身殉职[XunZhi]。
4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笔批示,对邓练贤同志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他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LieShi],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叶欣:
唯一一名殉职[XunZhi]的女性医务者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一个[YiGe]医学世家。1983年她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YiYuan]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最年轻的护士长之一。
2003年2月上旬,广东省中医院[YiYuan]二沙分院急诊科开始陆续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BingRen]。3月4日,过度劳累的叶欣被“非典”病毒侵袭,24日凌晨,因抢救无效辞世。
叶欣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LieShi],荣获白求恩奖章、国际南丁格尔奖章。
陈洪光:
“四烈士[LieShi]”中最年轻的一位
陈洪光,男,广州市胸科医院[YiYuan]重症监护室主任。1987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并被分配到广州市胸科医院[YiYuan]工作[GongZuo]。非典期间陈洪光担任重症监护室主任。2003年5月7日,陈洪光因非典型肺炎去世,终年39岁,是“四烈士[LieShi]”中最年轻的一位。
范信德遗孀:
看到别人牵手散步 我就格外想他
老范去世后的十年间,妻子余美基很少回到医院[YiYuan]。尽管在这里,她曾以护士、营养师的身份辛勤奉献了四十年,在病人[BingRen]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一回到这里,我就会想起他。”在一个[YiGe]暖和的冬日,坐在记者[JiZhe]面前,她的眼圈红了。
为了解病魔同意两次尸检
记者[JiZhe]:回忆起当年,您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事?
余美基:如果他不给救护车清洗消毒,可能不会被传染。当天本来没有轮到他值班,因为同事要赶回去看望母亲,他就帮人值班。这种病真是凶险,他当时虽然穿了隔离衣,戴了口罩,最后还是被感染了。
三天后,他值班时突然发烧,手脚发软,打电话跟我说“我可能得病了”。2月16日,我照顾他时也出现症状:发烧、呕吐、喘气,憋得厉害。SARS太厉害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想象不到。我现在想想仍然觉得害怕,好彩捡回条命。可惜,老范这么好的人,就这么去了。(擦泪)
老范去世当天,余美基仍躺在隔离病房里,不能送丈夫最后一程。老范去世不久,余美基接到儿子的电话,说有关方面希望为老范做尸检,以便对该疾病进行研究,仍在治疗中的她同意了。
记者[JiZhe]:给去世的亲人做尸检,不少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您当时为什么毫不犹豫地答应?
余美基:他生前就乐于助人,我想,如果他在天有灵,得知这样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这种疾病的话,他肯定会答应。实际上尸检了两次,因为第一次尸检提取的标本量不够。孩子们担心做第二次,会不会显得对爸爸不尊重,我觉得这是做好事。
儿子也成为救护车司机
儿子范伟斌在父亲殉职[XunZhi]后,被调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YiYuan],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救护车司机。
记者[JiZhe]:这十年间,家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余美基:老范走时,外孙还没满月,现在已经是活蹦乱跳的小学生了。儿子结了婚,北京奥运会期间生了一个[YiGe]小孙女,现在上幼儿园了。
记者[JiZhe]:孩子们知道外公、爷爷的故事吗?
余美基:家里摆着老范的头像,是广州雕塑公园里那个雕塑的“迷你”版。外孙、孙女都是对着这尊头像喊出第一声“公公”“爷爷”的。小孙女吃饭时还会奶声奶气地对着头像说:“爷爷吃饭啦!”看到这一幕,我……(哽咽,说不下去了)
记者[JiZhe]:现在想起老范,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画面?
余美基:他真没福气,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他是个孝子,每天下班回来便直奔病床前,帮瘫痪的父亲擦身,给多病的老母亲喂饭。工作[GongZuo]上,他可以说是把医院[YiYuan]当成自己的家来关心,每次出车前都提前半小时到位,认真检查车的性能。他对我也很爱护,相伴数十年从未红过脸。可惜就是不懂得给我端茶倒水,真是个粗人!(笑着擦去眼泪)
不愿特别祭奠他
逝者已去,生者仍要坚强前行。这些年来,余美基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快乐:带孙子,和朋友们一起逛公园,去俄罗斯旅行。她还和邓练贤烈士[LieShi]的妻子朱秀娟不时聚会喝茶,互相鼓励要活得快乐。
记者[JiZhe]:今年是德叔殉职[XunZhi]十周年,家里有没有计划举行特别的祭奠仪式?
余美基:不打算祭奠他了。这样就像他从没有离开我们[WoMen]一样。说心里话,我们[WoMen]现在努力不去想他,因为日子还要过下去,不能总沉浸在怀念中。但我又舍不得忘记他。每当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两口牵着手散步时,我心里就会难受,格外想他。
邓练贤遗孀:
他走后 我用三年多才走出来
在鲜花的簇拥下,邓练贤医生的雕像静静地伫立在客厅一角,上方悬挂着他的照片。每天,他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家,一如十年前。
他是抗非之战中广东第一位因公殉职[XunZhi]的医生。从春节期间他为抢救病人[BingRen]而染病,到与病魔搏斗两个多月后不幸离世,这段惨痛的记忆在妻子朱秀娟的脑海中依旧无比清晰。她无法忘怀,邓练贤生命中最后一个[YiGe]春节,是在抢救病人[BingRen]的极度忙碌中度过的。而在住院的两个月间,丈夫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每天写纸条和她沟通,直到病情突然恶化的那一天。
记者[JiZhe]:2003年春节假期,邓医生几次回到医院[YiYuan]参与抢救,直到病倒。您还记得他病倒前的情况吗?
朱秀娟:怎么会忘记那个除夕呢?1月31日晚上,当时我们[WoMen]8点多吃完年夜饭,他说要好好陪陪我。我们[WoMen]正要看电视,结果9点多他接到医院[YiYuan]电话,说有紧急抢救任务。那天他并不是值班主任,但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医院[YiYuan]抢救病人[BingRen],直到2月1日凌晨3时才回到家,累得连澡都没洗就躺下睡了。谁知早上7时又接到电话要去抢救,直到下午3时才回家。等到晚上8时电话又来了,他到深夜12时才回到家。2月2日一大早,他又赶往医院[YiYuan]。2月3日晚上,他病倒了,但还在坚持工作[GongZuo],直到2月5日下午,因为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症阴影,这才住进了医院[YiYuan]。他实在是太累了!
媒体曾记录下这样的一幕:当医院[YiYuan]设立隔离区后,邓练贤是自己走进隔离区的。为了缓和沉重的气氛,也为了宽慰家属,他还轻松地开着玩笑。
记者[JiZhe]:邓医生后来转入呼研所治疗,他对病情的凶险有过估计吗?
朱秀娟:他在呼研所住了两个多月,一直很乐观。当时同事不让我进ICU,担心我也受传染。但我一定要进去,每天都要让他看到(哽咽)。他不能说话,我们[WoMen]就写纸条,他写的是自己的感觉。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他一度病情好转,送到普通病房治疗,但没多久又转到ICU。4月 21日他过世那天,他什么也没写,只流泪。
在中山三院眼科工作[GongZuo]的朱秀娟已于前年退休,儿子现在在中山三院药剂科工作[GongZuo]。
记者[JiZhe]:这十年,您的生活过得如何?什么时候会想念起邓医生?
朱秀娟:(叹气)家庭的顶梁柱不在,我只好把所有的事都担起来,又当爸又当妈。好在儿子支持我,医院[YiYuan]也很照顾我。遗忘有时是好事,但的确很难忘记他,尤其他是那样温柔、对家庭有责任感、对人又好的老公。我嫁给他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哭过,直到他住院才痛哭过。清明、重阳以及大年三十,我和儿子都会去拜祭他,送上一束他最爱的兰花,有花香陪伴他,就不会孤独。
记者[JiZhe]:邓医生的去世,对您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朱秀娟:其实最大的触动是:要珍视健康。他走后,我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真正走出来。以前在医院[YiYuan]工作[GongZuo],周末都要上班,生活很忙碌。现在退了休,去学书法、绘画,爬山、旅游。生命是如此宝贵,过好每一天吧,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陈洪光遗孀:独自一人养大女儿
“谢谢关心,但我真的想忘记这件事情。”时近岁末,经过了数次的沟通,这是广州市胸科医院[YiYuan]抗非烈士[LieShi]陈洪光遗孀谢丽云给记者[JiZhe]的最终答复。
十年了,谢丽云似乎还是没能从失去挚爱的伤痛中抽离。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YiGe]温和、低调而内向的人,“她不喜欢麻烦别人,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烈属而向医院[YiYuan]提过额外的要求。只是我们[WoMen]都知道,在她心里,陈洪光从来没有离开过。”谢丽云的同事说。
陈洪光和谢丽云的爱情火花是在工作[GongZuo]中迸发的。两人同在广州市胸科医院[YiYuan]的结核内科工作[GongZuo],一个[YiGe]是医生,一个[YiGe]是护士。有一次,一位病人[BingRen]刚住进医院[YiYuan]就找到主诊医生陈洪光,硬要给他塞红包,陈洪光犹豫一下把红包收下了。可病人[BingRen]刚转身离开,陈洪光就找到护士长说:“把这个红包加到病人[BingRen]的住院押金里吧,我刚才不收怕他会担心。”这一切,谢丽云看在眼里,心想:“我将来的丈夫就应该是这样的好人。”
1997年,陈洪光和谢丽云携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一年后女儿出生,他们给女儿取了一个[YiGe]好听的名字:陈宇珺。这是一个[YiGe]美满的三口之家,陈洪光虽然忙,可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带家人外出游玩散心。“但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陈洪光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ICU里的病人[BingRen]。”谢丽云说。
十年了,斯人已逝,但在谢丽云心中,他却依旧活着。“我只想忘记这件事情。”面对记者[JiZhe]的采访请求,谢丽云如此作答。“事实上,这十年来,她坚持独身,一个[YiGe]人守着女儿。”谢丽云的同事告诉记者[JiZhe],大家都知道,她从来没有忘记陈洪光——那个她一生中最爱的男人。
目前,陈洪光的女儿陈宇珺已经15岁了,就读于广大附中。“孩子很懂事,成绩不错,我们[WoMen]也会一直关注她的成长,将来她上高中、上大学,我们[WoMen]都会尽力帮助,让她可以读上理想的学校。”胸科医院[YiYuan]的领导说。
叶欣同事:
爱子已经结婚生子
广东省中医院[YiYuan]二沙分院叶欣生前办公桌的窗外,叶欣雕像静静伫立,著名漫画家廖冰兄88岁高龄时手书的“大医精诚”闪着光芒,十年里,“她”仿佛仍在与急诊室同事并肩战斗。
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场牺牲后,丈夫回忆说,叶欣知道“非典”病毒来势凶险,她是明知危险,选择迎难而上。按照叶欣家的习惯,每周五晚,全家人都去老人家团聚,共进晚餐。2003年2月的那个周五晚上,她郑重告诉家人:“从明天起,我就不回家了,等疫情过去再回来。”她叮嘱丈夫做好预防、消毒工作[GongZuo],照顾好老人;儿子去爷爷奶奶家住,要孝敬长辈;叮嘱老人要注意保暖,小心身体。谁也没想到,这次聚会竟是叶欣与家人的诀别。
以前连家中水电费是多少都不知的父子,在叶欣去世后,开始相依为命。10年过去了,叶欣的家人现状如何?时任护理部主任、省中医院[YiYuan]副书记张广清告诉记者[JiZhe],父子俩都挺好的,叶欣的爱儿张飙大学毕业,目前已经结婚生子了。偶尔,家人需要看病时,他们还会顺便与母亲的医院[YiYuan]熟人们聊聊天。(记者[JiZhe] 任珊珊 何雪华 黎蘅 通讯员 陈著元 王海芳 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