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纪念与回忆 >
与人民共命运的人民作家——纪念赵树理逝世40周年座谈会辑录--中国年鉴网(3)
张不代(省作协原党组副书记):长期以来,我们[WoMen]都习惯把赵树理当做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树立起来的典型,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赵树理的某些观点,但赵树理走他这条独特的文学[WenXue]道路远比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早得多。我总结赵树理的精神是“三良”,良心、良知、良能。赵树理为什么能保持时代和历史那种良心良知,因为他和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农民问题敢于上书、敢于独立思考,在那个时候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WoMen]要好好地总结,发扬、继承赵树理精神。
张石山(作家[ZuoJia]):鲁迅先生一直强调要改造中国[ZhongGuo]的国民性,但这除了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还有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说你要有良知,但必须还要有良能。我佛要度尽肉身,我们[WoMen]作家[ZuoJia]也经常说要穿透自身,才能抵达彼岸,我们[WoMen]如何抵达彼岸,赵树理努力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融入到上世纪30年代那个文化圈后,就已经在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了。赵树理把《阿Q正传》拿回去给他的父亲看,他的父亲还是有文化的、识字的,但根本不爱看,也看不懂。这就是个问题。找到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能看懂,喜欢看?赵树理经过思考后决定农民怎么说话怎么思考,我就怎么写。这样你认识字,就能看懂了,你不识字,别人给你念一下,你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就是要用他们的语言说他们的事,做到雅俗共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如果静下心来看看赵先生的文字,你会发现里面的功力深不可测,没有巨大的文学[WenXue]功底,写不出那样的语言。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不仅仅是文学[WenXue]的时代,更是结束了工农失语的历史 ,开创了人民可以讲话的时代,所以他是伟大的。
李骏虎 (省作协创研部主任、《中国[ZhongGuo]赵树理研究[YanJiu]》执行主编):作为一名小说作者,我想从创作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赵树理文学[WenXue]成就的认知。
作家[ZuoJia]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作家[ZuoJia],赵树理为什么是大作家[ZuoJia]、是大师,而我们[WoMen]不是呢?为什么他之后的一代代人都不如他呢?我认为,与赵树理这样的大作家[ZuoJia]相比,当代作家[ZuoJia]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向度的高度不够;其次,没有赵树理那样的社会情怀。据我对赵树理的浅显了解,他好像说过自己写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也就是说作家[ZuoJia]对现实生活,对这个时代的发展,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推动理念。西方好多大作家[ZuoJia]也是这样,雨果也好、巴尔扎克也好,他们都是对时代有积极感触的作家[ZuoJia]。
我感觉在今天的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在整个文化教育当中,赵树理实际上正在成为一个谜。以前赵树理是属于人民大众,后来是属于研究[YanJiu]所的,再后来是属于作家[ZuoJia]的,但是到现在他实际上正渐渐成为一个谜,80后这一代,对赵树理了解的人就很少,到了90后,可能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谜,成为一个历史了。所以我认为,我们[WoMen]当代对赵树理的研究[YanJiu]应该偏重于继承,偏重于指导,如果将赵树理的血液融入到一代又一代的作家[ZuoJia]精神和血脉当中的话,他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我们[WoMen]要积极地、发展地对其进行研究[Y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