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广东 >
160名学生因撤点并校路途变远拒入校--国家史册
镇政府回应:每天补贴寄宿小学生1元,想办法解决接送困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曾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二三十里,车费、住宿、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这几天,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从化良口镇石岭村和少沙村——因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约180名学生被合并到镇中心就读,学生的经济负担增加近10倍,绝大多数家长拒绝带孩子到新学校注册。
良口镇一位副镇长坦承,对撤并石岭分教点,群众意见确实较大,但这是按照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要求进行的,同时分教点教学楼在2009年被鉴定为危楼,属于从化市校安工程拆除不重建项目也是原因之一。
“撤并工作肯定会继续,我们还会进一步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同时想办法减轻村民的负担。”良口镇陈惠凌委员说。
村民:撤并后小孩每年读书须花费四五千元
在从化良口镇山旮旯里,一片竹丛掩盖着石岭小学,这里距镇上10公里左右,半个小时车程。2007年,当地政府把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合并集中到了镇善施小学,只剩下石岭村和少沙村180多名学生在此就读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
8月初镇政府下发的撤并通知显示:从9月1日起,石岭分教点的幼儿园全部安排到良口镇中心幼儿园就读,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安排到善施学校寄宿就读。记者了解到,石岭分教点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分别有108名和74名学生。
虽然从8月27日开始良口镇教育指导中心就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按自然村对学生和家长宣传发动,并组织了学生家长到新学校参观,对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但石岭村和少沙村的村民还是不同意。
9月1日新学期开学后,石岭分教点的教学楼和综合楼上了锁,7名教师有6人调到了镇上学校,但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约160名学生绝大多数还坚守在这里,到镇善施学校注册的小学生只有22人。
家长们一致反对的意见是:路途遥远,而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接送上学是个难题。另外,撤并使农民的负担加重,村民经济压力过大。
石岭村村民陈少华家有2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由于上学时间不同且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在村镇间往返,每星期他要骑摩托车三趟来回接送孩子,而他的家距离学校约10公里。“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合并,已经让村民苦不堪言了,多数村民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每周接送很成问题。”
但更大的考验来了。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也要撤并的消息让陈志雄几天睡不好觉,他的孩子才4岁,但镇中心幼儿园并不提供住宿,他需要每天早晚都要接送孩子。“孩子这么小,路上安全隐患很大啊。”
村民陈少华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村小学读书一年只花费五六百元,撤并后经济负担陡然加大。住宿费每年350元,伙食费1250元,零用420元,如果加上接送孩子的误工费(不含车辆耗油费)每年2800元,一年下来村民需要支出4820元。
石岭村的村民统计了一下,石岭分教点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三百多人全部撤并后一年共耗费学生家长150多万元供学生读书。
“镇里的小学人增多后,其教学管理也是个问题,我们经常见到很多学生在镇里闲逛,而且孩子幼年离开父母会缺少父母关爱。”一名村民表示。
镇政府:为优化教学质量 原教学点两楼为危楼
良口镇陈惠凌委员介绍说,该镇集中办学早在1996年就已经展开,善施学校也是从化第一个集中办学、实行寄宿制的镇小学,十几年来27个村小学逐步被撤并,今年只剩下了石岭和黄龙两个分教点。2001年,广东省开始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良口镇“撤点并校”进程也不断加快。
陈惠凌说,汶川地震后校舍安全工程再次引起重视,2009年10月,从化市校安办组织有关专家对石岭教学楼和综合楼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两栋楼都是危房,需要全部拆除。
“主要是让全镇学生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善施小学校长巢辉棠告诉记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镇化推进,学校生源从2007年的1700多人减少到1060人,善施学校是可以容纳撤并学校的学生的。
“学校的体育、音乐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只有1个,不可能派到分教点任课。”巢辉棠说,优质教师资源短缺导致了石岭分教点(包括幼儿园)只有7个教师,基本上每名教师都带了好多门课程。硬件设施也远远不如镇中心学校,善施小学是市一级学校,正在努力建设省规范化学校,而且由政府投资的乡村少年宫也在这里。
陈惠凌委员称,从5月开始,镇教育指导中心干部就在石岭分教点召开了家长会,向他们解释撤并学校的原因,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9月1日开学后,镇干部又逐户上门劝说动员,防止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辍学。
“政府对于寄宿学生每天补贴生活费1元,对于接送孩子所面临的困难,我们也正在想办法。”他说,撤点并校会继续下去,下一步要继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记者手记
布局调整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8年的改革,随着近些年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
2007年部分网友反映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在回复中要求: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教育部承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衷是优化教育质量,但同时也应该讲求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比如良口镇是否能先帮助村里协调校车接送,才稳妥推进政策落实,比如能否将空置的校舍和富余师资向学前教育延伸,这样不仅可以占领学前教育的阵地,使农村家庭子女也能及早接受规范的幼儿教育,更能避免少小离家之苦。
南方日报记者 赵洪杰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