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前外长黄华:抗战末中共希望罗斯福过问中国问题--中国年鉴(2)
1944年下半年,蒋介石[JiangJieShi]和史迪威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他们争执的焦点之一是,史迪威要蒋介石[JiangJieShi]将其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的嫡系部队开到西南前线去打日本[RiBen],而蒋介石[JiangJieShi]坚决予以拒绝。蒋介石[JiangJieShi]要求罗斯福总统派人来华进行协调。罗斯福派来原陆军部长赫尔利,但赫尔利是看蒋介石[JiangJieShi]脸色办事的人,处处站在蒋介石[JiangJieShi]一边,还言听计从地把蒋介石[JiangJieShi]撤销史迪威的要求转告罗斯福。
由于罗斯福此时已认为美国[MeiGuo]可以通过海上和空中的打击来战胜日本[RiBen],中国[ZhongGuo]战场不再具有决定的重要性,只要蒋介石[JiangJieShi]不投降日本[RiBen]并拖到胜利即可,因此同意调回史迪威。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马歇尔召回他的电报。史迪威的被召回,标志着美国[MeiGuo]政府对华政策逐渐改变到完全依靠蒋介石[JiangJieShi]集团,对一些有头脑的、主张执行现实的对华政策的军政官员开始压制和迫害。
在中国[ZhongGuo]的抗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时,为争取抗战的反攻阶段早日到来,中共[ZhongGong]希望罗斯福直接过问中国[ZhongGuo]问题,促使中国[ZhongGuo]问题得到正确合理的解决。中央曾以朱德名义给美国[MeiGuo]海军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写了一封信,1945年2月5日交给希契上尉带到华盛顿。毛主席也曾致函罗斯福,托当时任美军[MeiJun]观察组组长的克罗姆莱上校发出,但都没有回音。原因何在?我在三十多年后曾同当年观察组成员、后担任美国[MeiGuo]外交官的约翰·谢伟思进行探讨。我们[WoMen]认为,当时美国[MeiGuo]已经可以从太平洋海上基地对日本[RiBen]实行空中打击,原子弹即将试验成功,而且在1945年2月上旬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已达成秘密协定,以恢复日、俄战争前俄国在东北的权益为条件,斯大林保证在战胜德国后三个月内出兵对日作战,因此只要支持蒋介石[JiangJieShi],使他不投降日本[RiBen],即可望取得对日本[RiBen]的胜利,不再需要同中共[ZhongGong]合作。
从1944年7月到1945年4月,谢伟思在延安同毛主席和周恩来有过几次长谈。他给上级写了许多有关中共[ZhongGong]情况的分析报告,认为中国[ZhongGuo]最强大的力量是共产党,而且不要很长时间,它就会统一全中国[ZhongGuo]。他积极建议美国[MeiGuo]政府同中共[ZhongGong]合作,认为向中共[ZhongGong]提供援助有助于早日打败日本[RiBen]。他在报告中盛赞中共[ZhongGong]领导的地区,他写道:“我们[WoMen]全体成员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好像我们[WoMen]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在这里,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这在国民党中是难以见到的。”
军调部国共美三方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希望实现和平和民主,医治战争创伤。中国[ZhongGuo]共产党主张恢复同国民党的谈判,以求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蒋介石[JiangJieShi]代表[DaiBiao]张治中将军和美国[MeiGuo]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同蒋介石[JiangJieShi]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ZhongGong]代表[DaiBiao]会谈纪要》。这个又被称为“双十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尽快召开由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停止国共两党的军事冲突。
事实上,国民党根本没有停战诚意。蒋介石[JiangJieShi]抢在1946年1月10日发布停战令的前三天,即已密令所属部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并频繁调动部队为扩大内战做准备,企图在半年内消灭共产党军队。
美国[MeiGuo]杜鲁门政府战后的对华政策是扶蒋压共,给蒋介石[JiangJieShi]大量援助,并在日本[RiBen]投降后三个月内帮助国民党从西南运了十个军的兵力到东北和华北。杜鲁门派五星上将马歇尔为总统代表[DaiBiao]到中国[ZhongGuo]来,在国共之间进行调停。
1945年12月19日,马歇尔来到中国[ZhongGuo]。马歇尔到重庆后即去拜会蒋介石[JiangJieShi],不论他主观上是否力图保持中立,实际行动上是来劝偏架的。在关键时刻,他替国民党说话。1946年3月4日,在三人小组视察七城市之行到达延安时,毛泽东亲自接见并主持会谈。那次我担任翻译。在谈判桌上,马歇尔遵照蒋介石[JiangJieShi]关于切断中共[ZhongGong]与东北联系重要通道的要求,提出要中共[ZhongGong]军队撤出赤峰,被毛泽东断然拒绝。
执行部三委员发布的和字第六号命令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为:为彻底停止冲突,政府及中共[ZhongGong]军队必须停驻于1946年1月13日下午12时整所在之位置,任何部队曾越过上述位置者,应立即退回;任何指挥官如不遵令,将以违反停战令论罪。
为调处各地军事冲突,军调部向冲突地区先后派出了二十九个执行小组。
第一执行小组被派往绥远(现为内蒙古)的集宁市。该市在停战令规定的时间之前,即1月13日晚12时前就已经在解放区军队手里。国民党军队在停战令生效后强占了该城,后又被中共[ZhongGong]部队夺回。当3月2日马歇尔、周恩来和张治中三人小组乘坐的飞机降落集宁时,国民党方面代表[DaiBiao]郑介民向马歇尔告状,提出集宁调处的是非问题。叶剑英当然毫不让步,据理反驳。马歇尔见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只好无奈地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在执行部成立后一年的时间里,国共之间发生的军事冲突引起执行小组介入的事例不胜枚举。安平事件值得一叙。
1946年7月29日,北平某报称,美军[MeiJun]三十一人乘十一辆卡车自天津出发沿平津公路至北平途中,在河北香河县安平镇突遭中共[ZhongGong]军队袭击,美军[MeiJun]有若干人伤亡。美方代表[DaiBiao]即给执行部叶剑英代表[DaiBiao]发出备忘录。与此同时,叶剑英分别收到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冀东军区司令员詹才芳的电报。他们都报告说,7月29日,驻天津美军[MeiJun]配合国民党军,出动飞机向我香河地区大举进犯,占领我安平镇,违犯美国[MeiGuo]不干涉中国[ZhongGuo]内政和昌黎会议关于美军[MeiJun]不得自驻守防地外出的决定,是非法的侵略行为。叶剑英当即致函执行部美方代表[DaiBiao]罗伯逊和国民党方面代表[DaiBiao]郑介民,就安平事件提出抗议。叶剑英看到,虽然美军[MeiJun]和国民党早已勾结一气,但现在是美方进一步直接卷入中国[ZhongGuo]的内战,美方已失去调停人身份,变成当事人,谈判因此也由三方变为两方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