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毛泽东17岁时才上小学读书 入学之路一波三折--中国年鉴
核心提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在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学的毛泽东已经17岁。
文章摘自《新湘评论》2011年第7期 作者:王德蓉 原题为《毛泽东上小学》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毛泽东改写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在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学的毛泽东已经17岁。
上小学,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经历。现在,我国的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99%左右,小学5年巩固率已达95%左右。国家不仅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还在近年来免除了小学学杂费。但在100年前毛泽东上小学的时代,旧式的私塾教育仍然是启蒙教育的主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方,落后和闭塞始终顽强地阻挡着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梦想。要上新式小学去读书,是少年毛泽东做出决定其一生命运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排除困难争取到这个宝贵机会的呢?
毛泽东从9岁就开始接受启蒙的私塾教育,先后在韶山的6处私塾读了“六年孔夫子”,熟读了他不大喜欢的儒家经典著作,因为他更喜欢诸如《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中国古代传奇小说。十几岁时,他读到了《盛世危言》、《校颁庐抗议》这样的“新书”,萌发了爱国思想,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愿望。1910年,父亲毛顺生决定让毛泽东去湘潭的米店当学徒,而他却心向求学,十分想去表哥文运昌在读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新知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亲朋好友,请到两位舅父、两位表哥和几位私塾老师轮番劝说父亲,最终征得了父亲的同意。随后,他跟着表哥挑着简单的行李,步行50里山路,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报名读书。然而,他的入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招生考试时间已过、名额也满,幸得堂长李元甫爱才惜才,给他重新出了入学题目《言志》。毛泽东精心写就的《言志》一文博得了堂长李元甫和一些老师的赞赏,惊呼他为“建国材”。可他籍贯湘潭又引起了一些校董和老师的反对,不同意录取这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外地生源。为此,围绕是否录取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以李元甫为主的同意方以辞职相威胁的情况下,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破格录取这个“大龄”小学生,编在戊班,也就是第五班学习。从此,这个从落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毛泽东在小学里都学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