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中国远征军老兵:不仅需要资助 更需要尊重与认可--国家年鉴(2)
1943年6月22日,在滇西战场,中国士兵向日军所在山头阵地发起冲锋(来源:资料图)
每一幅照片和影像都曾是鲜活的生命
2010年,多位中国与美国民间学者自筹经费,赴美国国家档案馆,历时两个多月,整理了数万张图片及超过2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记录。“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缅印战场影像展”展出的所有资料全部来源于此。这批照片大多是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拍摄的,作为记录资料的专设部队,他们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海量中国远征军及盟军照片。这批影像,尘封在大洋彼岸六十多年。
每一幅照片和影像都曾是鲜活的生命。当年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侥幸从战场上活下来的,如今也已垂垂老矣,他们中有人亲赴展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大家重拾这些不该忘记的记忆。远征军中的老兵梁振奋、黎模慎、王忠诗、宁大年、李丙棠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专程来到开幕式。
6月2日,展览现场迎来深圳福田中学的一群历史老师。郭老师说,作为历史老师,虽然知道中国远征军,但对于具体情形,大家所知甚少。这段历史,不应该被淡忘。老师们一起来看,是想对老兵致上一份敬意,“这些老兵曾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兵们更需要的,是认可与尊重
多年来,中缅印战场的抗战老兵一直隐约闪现在人们的视野外。但有一群志愿者,一直在各地寻找着他们。
人称“胖哥”的深圳志愿者李明晖与抗战老兵结缘,是在2005年7月。那天,一位在天桥下乞讨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老人叫廖云端,85岁,四川大竹人,曾是远征军的一员,如今因身患恶疾来深治病,却没有能力支付医药费。李明晖很同情老人的遭遇,给了老人20元钱。半个小时后,他办完事再次路过天桥,询问了老人的具体住址和电话,并专程前去探访。老人讲述了自己的作战经历,那些细节和地名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无法杜撰的。于是“胖哥”又和朋友凑了2000元钱,资助老人看病。廖云端让“胖哥”意识到,还有这么一群抗战老兵,亟须各界的帮助。于是“胖哥”与云南省保山市统战部取得了联系。2006年春节,“胖哥”和15名网友一起前往保山,开始在全国各地追寻健在老兵。
“胖哥”介绍,全国做这件事的志同道合者,大概有数百人。大部分在四十岁左右,也有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
多年来,志愿者们寻访到的抗战老兵有300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们日渐凋零。六年过去了,如今还在人世的老兵只有200多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也日渐模糊。
多数老兵生活困难,志愿者们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资助需要经济帮助的老兵,“钱虽不多,但有了这些钱,老人们就有了生活的补贴,精神的安慰”。
老兵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认可与尊重。
志愿者周坚始终记得那一幕:在腾冲团田乡,陈学良老人,92岁,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说话也很困难。开始的交流几乎无法进行。当周坚询问老人当年的部队番号时,老人坐在门槛上,突然挺起腰,大声报出番号,那是埋藏在心中数十年的光荣喷薄而出。周坚说,那一刻,老人看不见的双眼中,似乎都射出了光芒。
让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尊严和光荣,是志愿者们最大的愿望。在“国家记忆”的展览现场,志愿者们设立了一个义卖摊位,除了书、碟等物,还有一套明信片。对于每个购买明信片的人,志愿者会鼓励他们将明信片寄给老兵们。志愿者庞先生说,老兵们收到明信片,知道还有人惦记着他们,还有人知道他们是“民族英雄”,会开心的。
老兵们都已经时日无多,志愿者们还努力帮助他们,实现最后的愿望,比如回家乡看看,回当年的战场看看,找找旧时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