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1937年红军军长浴血甘肃 跳下城墙打光子弹后阵亡--中国年鉴网(2)
1936年10月,父亲所部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在当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上,父亲被选为23名领导成员之一。
1937年元旦,红五军攻克了甘肃境内位于张掖与酒泉之间、距兰州约600公里的高台县。1月12日,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等匪军调集10倍于红五军的兵力包围了高台县,当时红五军仅有的一部电台留在临泽县,无法向西路军总指挥部报告情况,只得孤军作战。浴血苦战9昼夜后,弹尽粮绝,原来收编的民团官兵又叛变,将城门打开,红五军和马匪军展开了更加惨烈的肉搏战。1月20日,高台城已落入敌手,父亲带领仅有的十几名战士来到东南角城墙上继续抗击敌人,他一面向敌人射击,一面高喊:“同志们,坚持到底,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身边的战士相继倒下,他无险可守,无路可退,和几位战士跳下城墙,双脚刚刚落地就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父亲挥动双枪向敌人射击,敌人不敢近前。敌人的子弹打中他的腿,他无法站立,就跪在地上射击,直到子弹打完,壮烈牺牲。
父亲牺牲后,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宝塔山下为他和西路军众多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曾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父亲牺牲的消息,我们家直到5年后才知道,此前只听说他在新疆带领队伍练兵。
当时国共合作,已是国民党少将的伯父董升堂在重庆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后,才得知我父亲在5年前就牺牲了。
1946年,刘伯承、邓小平把我的堂伯父接到设在冶陶镇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详细询问我们全家的情况,随后派人到安徽把我母亲一家接回已是解放区的冀南。
毛毯记录战友情深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颜色陈旧、缀满补丁的枣红色毛毯,这条毛毯起先是我父亲的。宁都起义后不久,1932年初的一天,父亲到红军总部开会。在朱德总司令住处,父亲惊讶地发现,木板床上只有一个垫褥和一条很薄的军被,根本无法御寒。第二天,父亲拿了自己的毛毯送给他敬仰的朱总司令。朱总司令对这条毛毯非常珍惜,经过长征,一直带到了延安。
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副主席作为我党的全权代表,经常往返于延安与西安之间,朱总司令就把这条毛毯送给周恩来。1937年5月,周恩来经甘泉县崂山村时,突遭国民党武装土匪的袭击,匪徒们在这条毛毯上砍了十几刀。即使这样,周恩来也没舍得丢掉毛毯,缝补后继续带在身边。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又将这条毛毯回赠朱总司令。朱总司令带着这条毛毯南征北战,直到新中国成立。
仅有遗像险被烧毁
父亲生前仅留下一张照片,是他在西北军的时候拍摄的。抗日战争期间,老家被日军占领,全家逃难到安徽。临走前,堂兄把这张照片藏在墙缝里。日军听说我家是八路军军属,要点火烧房。后来房子虽然没被烧毁,但藏在墙缝里的这张照片还是被烧掉了一个角,从全身像变成了半身像。
父亲还留下了一张画像,作者是父亲在宁都起义时的部下黄镇。
1938年10月5日,一本名为《西行漫画》的画册在上海出版,封面是一位挎枪扶杖、昂首屹立于风雨中的红军指挥员形象。1958年1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准备重印《西行漫画》,但找不到作者。直到1961年,黄镇从国外归来,才证实是他在长征途中所作。1962年7月,《西行漫画》改名《长征画集》出版,画像下方有这样的句子:“董振堂同志,他平时一只手欢喜叉腰,一根短棍子是离不了,一支手枪是一刻钟都不会离身的,他非常和气!”魏传统将军在书中配了这样一首诗:“军团长,董振堂;战士雄姿人尊仰!随身不离枪。和气待同志,耿耿忠于党。虔诚作殿军,有勇且知方!”
子女继承父亲遗志
父亲乐于清贫、正直自律的优秀品质,也影响了家人。在西北军时,有次父亲带侄子董光权到河南念书。有人知道他是师长的侄子,就喊他去坐军车,董光权回答:“二叔给我买了车票,他刚跟我说,不让我占公家的便宜。”
父亲牺牲时,我还不满13岁,加上他长年在外,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然而父亲的伟大形象长存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兄妹3人以及我们的下一代,都没有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父亲的雕像前,献上我们的悼念。(王亦君整理)
生平简介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投身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递升至师长。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
1931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第26路军1.7万余名官兵在宁都举行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5军军长。1936年10月所部编入西路军。1937年1月,红5军与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等部在高台县激战。因弹尽粮绝,1月20日和全军将士一起壮烈牺牲,时年42岁。
作者简历
董用威原名董光桢,生于1924年,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曾就读于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华北大学。1950年3月至1957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助教。1957年底举家迁至河北石家庄。
离休后曾担任石家庄纺织工程学会主任、石家庄新纺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