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9·18”当晚张学良与影星胡蝶共舞直至深夜?--国家年鉴(4)
渐行渐远的星影
胡蝶原名胡瑞华,满族,原籍广东鹤山,1908年旧历2月21日生于上海,曾随任京奉铁路总稽查的父亲辗转北京、天津、营口、广州等地。1924年十六岁的胡瑞华成为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的学生,改名胡蝶,开始了她的从影之路。曾主演过《绝代佳人》、《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近70部影片,塑造过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女工等各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她雅致脱俗,才华横溢,表演温良敦厚,骄美清丽,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影坛最优秀的顶级巨星。
影后胡蝶被称为三十年代最美的女人,而红颜美人绯闻总是断不了的。(资料图)
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锤炼了她坚强的品格,对于“跳舞事件”那样的诬陷,她也能够深明大义,波澜不惊。1933年3月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电影皇后”时,《明星日报》准备为她举行加冕仪式,但被她婉拒,她回信说:“当此国难严重时期,务请取消加冕典礼,诸承厚爱,实不敢当。”1935年春,她作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电影展,并携《姊妹花》和《渔光曲》到伦敦、巴黎、罗马等地交流,撰写了《欧游札记》。1960年她以影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乐奖”和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获日本文部大臣特别最佳影片奖。1964年参加亚洲第十一届影展并获台湾电影“金马奖”。她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而且使中国早期电影走向了世界。
胡蝶1946年迁居香港,1966年息影,1975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改名潘宝娟,宝娟为父母取的乳名,以潘为姓则是对亡夫潘有声的纪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胡蝶开始撰写回忆录,她在这部书中回顾了自己绚丽多姿的从影经历,也评述了那个令她不快的“九·一八”之夜对她的讹传。对于这桩公案,胡蝶一直心如止水:“马君武激于义愤,一时也未能考证事情的可靠与否,只是将我也牵连进去了……是日本通讯社从中造谣中伤张学良,以引起国人对他的愤慨,转移目标。”她还说,“我和张学良不仅那时未谋面,以后也未见过,真可谓素昧平生。一九六四年六月,我赴台湾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时,还曾有记者问我要不要见张学良,我回答说:‘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未相识就不必相识了。’”胡蝶的这一谈话在报上发表后,台湾考试院院长莫德惠有一次去看望张学良,据莫事后对记者说,张曾问他,是否看到胡蝶的那段谈话,然后说:“到底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1985年王丹凤赴美探亲,曾绕道加拿大专程看望了好友胡蝶,当时77岁的胡蝶向王丹凤表示,如果健康情况允许,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使她成名并留下她青春年华的上海,旧地重游,与影友同人团聚话旧。然而她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89年4月23日,一代影星胡蝶在温哥华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去世,走完了她81年不平凡的人生旅程,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