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杨虎城谈“弃冯投蒋”:蒋介石冯玉祥都是反革命--国家史册(2)
蒋冯争相拉拢杨虎城
当时的杨虎城部队隶属于冯玉祥集团,杨虎城前往山东临沂整肃部队以备剿匪正是冯的旨意。但同时,杨虎城又主动要回几名陕籍黄埔生到部队中任职,史学者说:“此举是取信于蒋介石。”而恰在这一时期,原本义结金兰的蒋介石、冯玉祥为各自利益之争,冲突日显。
杨虎城百年之后,他的秘书米暂沉揭晓了这段鲜为人知的秘闻———
杨虎城在日本期间,一直由米暂沉陪同。1998年,米暂沉所著的《杨虎城将军》一书出版,书中披露道:“冯玉祥一面辗转派人去东京促杨虎城回国,一面直接打电报促请他回国整顿部队。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也给这位从未谋面的杨军长打来电报,除慰问病况之外,并促其早日回国。这个电报是由南京政府驻日本大使馆转的,因杨虎城在东京不公开和人来往,与南京驻日本的使领馆更无接触,故电报没有转到。以后南京方面的朋友来信,方知道有这个电报,但他也没有到大使馆询问。”
原来,冯、蒋不约而同瞄准了杨虎城和他的部队,有意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蒋、冯,杨虎城究竟是怎么打算的?
了解到杨虎城在日本时,曾与连瑞琦一起商拟回国发展计划。于是记者多方查阅有关连瑞琦的资料,终于在连瑞琦的一段回忆录里,看到这样的记述:“……杨又提出要脱离冯玉祥,我问脱离冯以后那部队归谁?杨说归蒋,直属南京中央。我说,这不是投降蒋介石反革命派吗,我不同意。杨说:‘新旧军阀都是反革命,蒋反,冯也反,脱离这个反革命,归降那个反革命,都一样的。归蒋后,可以利用其地位,壮大自己的力量,到西北的机会多些。’”
种种迹象表明,在回国之前,杨虎城已决定归附蒋介石。而这种归附的目的,是为了给已处窘境的“陕军”开辟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肃清军纪 鲁南剿匪
杨虎城临沂整肃军队,全军面貌便迅速改观,战斗力大大增强。1929年2月,杨虎城亲自率领部队,全线投入剿匪战斗。
数月间,杨虎城部队即荡平鲁南,彻底肃清匪患。长期受匪患蹂躏的鲁南民众重获安定,他们对亲民爱民的杨虎城热烈拥护,大加赞扬,以致后来闻听杨虎城要奉命离开山东消息后,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苦心挽留。
冯玉祥此时发来嘉奖电:“诸城,杨师长虎城弟鉴:……吾弟智勇兼赅,体用悉备。治军则严明丕著,作战则胜算独操。此次剿匪,鲁南勋劳,克举战胜,攻取所向无前,殪兹丑虏,歼厥凶魁。喜慰之余,弥深敬佩。着奖该师洋一万元,营长以上军官有殊功者,并准电报数人须给革命奖章……”
冯玉祥的此番嘉奖其实“用意不纯”,这已经是史学界的的共识。因为杨虎城所打垮的刘、顾等匪众,都有蒋介石颁发的委任状。所以剿匪对冯玉祥来说,无异于砍掉了蒋伸向山东的两只手。
蒋介石对杨虎城剿匪的速战神话刮目相看,“也派员前往视察,向杨表示好感,特加笼络。”
离冯附蒋 杨虎城心怀理想
1929年4月,蒋、冯关系濒于破裂。冯遂下达“时局不靖,集结兵力,缩短防线”的命令,要杨虎城由山东向河南转移。杨虎城未听命。与此同时,何应钦来电:“胶东匪氛未靖,地方治安可虑,该部应即驻防原地,维持秩序,所有部队经费、番号等问题,中央当负责解决,诸希来京面谈”。
杨虎城到南京见何应钦,然后见到蒋介石。蒋介石面授杨部番号为新编第十一师(后因与四川赖心辉师番号相重,遂又由南京政府电令改为新编第十四师)。可见,杨虎城“离去冯”意决。
杨虎城归附蒋介石的举动,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专题片《杨虎城将军》的编导宋书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杨将军的这一大动作,有其不得不为之的客观原因。”
所谓的“客观”在于,杨虎城军队是冯军中的杂牌军,不仅部队给养得不到保证,还常常被推到第一线作战。“冯玉祥也想借别人之刀来消灭这支杂牌军。”宋书云说,如在商丘大战中,杨虎城的一个军抵挡直鲁联军6个军的围攻,生死攸关时刻,冯玉祥的嫡系部队竟临阵脱逃见死不救,“这对杨虎城是一个极大的伤害,也促使杨虎城下定决心离开冯玉祥。”而此时南京方面表示,只要杨虎城附蒋,“部队番号、经费,中央当负责解决。”
这再次说明,杨虎城依附蒋介石,是为解决部队的生存和前途问题。
“杨将军的这次大动作,也是在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军阀混战、维护国家统一的理想。”有关学者还分析到,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蒋介石有力量摧毁其他新军阀,只有依靠蒋介石,杨虎城才能实现进军陕西、经略西北、联合苏联、南北团结的大西北主义的理想。(据《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