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朱德为何能科学预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进程?--中国年鉴(2)
3.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年冬解决东北问题。
1948年10月16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打下锦州,他(指蒋介石)要撤也撤不出来了。锦州在战略上意义很大,是关内与东北联系的补给与转运基地……”“现在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打锦西,这比较好打;一个是打沈阳出来的敌人。最好是打下锦西,使东北的敌人更加孤立。”“打下锦州,我们更好地取得了攻坚战及攻取大城市的经验。目前主要作战在东北,形势对我们有利,可以打几个好仗,在今冬解决东北间题。东北解决了,我军可以入关,最后解决傅作义。”“太原如果打下,战略意义也很大。”“山东间题已经解决,只剩下一个青岛。”“山东现在已经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许(世友)、谭(震林)可以会合打大仗(指华野内线部队配合作战)。徐州敌人三个兵团靠在一块比较难打,如果能搞掉他一两个兵团就容易解决问题。现在山东虽打了些大仗,但还不算决战。”朱德还指出,今后要注意攻坚战术,注意人员补充、收集物质资材、加紧兵工生产,加强政治工作,准备决战。
战事的经过印证了朱德的预见。1948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辽西地区全歼了由沈阳西援锦州的第九兵团廖耀湘部5个军10万余人。11月2日,再克沈阳、营口。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逃。至此,辽沈战役全部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紧接着,即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之际,挥师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发起、进行和结束,同样在朱德预见之列。
4.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预测,并预示傅作义部最终将被歼灭。
1948年11月26日,当战略决战全面铺开之际,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说:“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在徐州地区,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我主力已南下打黄维兵团。“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部解决后,徐州敌人也跑不了……”在华北方面,“傅作义比较聪明,但他的家务只有这么大……他很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结果仍逃不出被歼的命运。”最后他强调,“我们的胜利已经肯定了,但胜利中还有困难。要在新解放区迅速把群众组织起来,恢复生产,以便支持大军继续前进,直到解放全中国。”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两大主力被歼,实现了朱德所设想的我军可以吃掉敌人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平津战役中,朱德分析傅作义固守平津是符合实际的,而傅逃不出被歼的命运亦如朱德所虞。
从1945年5月23日到11月26日,朱德对全国的局势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尤其侧重对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地区,又主要是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对三大战役进程的预见。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战略区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朱德为什么能对三大战役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战略预见呢?
1.博大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能力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基础。
朱德之所以能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出如此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和预见,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指挥战争的能力。从”辛亥革命、云南起义、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生产运动,一直到现在的自卫战争”,他是“无役不与”。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不但参与了最高层战略决策,还写下了大量的军事论著和代表中央军委总部发出了许多作战命令。解放战争的进展、敌我力量的变化、战场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捕捉和创造、最佳战略战术的遴选等,他都密切关注并了如指掌,及时作出决断和部署。朱德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他“大仗三百,小仗五千”,有“战神”之称,被刘伯承将军誉为“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公他还是人民军队中最早注重并研究军事辩证法的卓越军事家。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朱德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表示同意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预计,并强调说,一年来我们的部队大有进步,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但不能满足现状。要经常整训,要不断提高部队的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和物资补充,搞好军工生产,统一兵站运输,统一医疗卫生工作,使部队能够连续作战。朱德还认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在江北容易消灭敌人。只有在江北大量消灭敌人,到江南时才容易作战。
2.悉心研究攻坚战,适时提出攻城打援的战术,这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关键。
“九月会议”上,对于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作战的困难是什么,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们各抒己见。朱德提出攻城打援,并富有预见性地指出将来攻城打援的大会战最可能在徐州进行。
事实正如朱德所言。经过两年作战,蒋介石不得不多次改变策略。先是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继而是全面防御,重点防御。企图依托有10万以上守军并有坚固工事的大城市,待人民解放军攻得精疲力竭之时,再以若干个有10多万人的精锐兵团多路驰援,以击破解放军于坚城之下。因此能否一次攻克敌人10万以上守备的大城市,同时能否一次歼灭敌10万以上的增援兵团,便成为摆在人民解放军面前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这一课题不解决,就无法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就不可能将革命进行到底,也就不可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必须既能从大处着眼,全局在胸;又能从小处着手,洞悉下情。只对全国局势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谋略家;只对局部战役战斗进行指导,这是指挥家。只有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即既有高超的谋略水平,又有丰富的指挥经验,才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出色的战略家和卓越的指挥家。这方面,非朱德莫属。作为总司令,朱德深知,要闯过这两大难关,还得在战争实践中取得经验,总结并加以推广。经过实践,他总结出了“连续爆破、坑道作业、对壕作业、集中兵力火力、突破一点、穿插分割”等一整套攻坚战术。在朱德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在朱德总结的一系列攻坚战术的启发下,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已经学会了攻坚战术”,“已经能够攻破敌人较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以攻克石家庄为起点,相继攻克了运城、四平、洛阳、宜川、潍县、临汾、开封、充州等城市,为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3.加强物资生产和供应,重视炸药、炮弹的威力和作用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根本。
为突破上述两道关系到决战和全局的难关,朱德倾注了大量心血。事实上,早在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初,朱德就高瞻远瞩,开始思考并着力解决实施攻坚这一全新的课题。如前所述,石家庄、临汾等坚固城市就是在朱德指导和支持下打破的。而今要闯过这一难关,还必须有足够的炮弹、炸药等物资及其源源不断的供应。对这个攻坚中的重要一环,朱德早就关注到了。1947年春,朱德与刘少奇率领中央工委到达晋察冀解放区时,就着手抓军工生产,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由于朱德对军火保证这个重要问题想得早、抓得紧、抓得实,使晋察冀和其他解放区的军工生产在1947、1948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批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保证了大规模攻坚战的需要。如攻打石家庄、临汾、济南、太原等设防坚固的城市,使用了大量炸药和炮弹,它们均由华北兵工厂提供。又如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由华北和东北军工送往前线的弹药在1640万吨以上,远远超过了国民党方面的军火供应。
的确如此,在战略决战之际,我人民解放军的炮弹和炸药所形成的火力,也大大胜过了国民党军队。“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炸药、炮弹的大量研制和源源不断的供应,与朱德的深谋远虑和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也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
朱德能对三大战役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战略预见的原因远不止这些。陈云、刘伯承、陈毅、粟裕等都曾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作过客观的评析。如粟裕在1949年1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到,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并对胜利的原因作了具体的阐述。粟裕所阐述的那些原因同样适用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且其中的不少因素也是朱德对三大战役进程进行科学预见的依据。三大战役是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核心的最高统帅部集体指挥的,它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人民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而朱德对三大战役的前期工作、进展状况和最终结果的全面指导和科学预见则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