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揭秘:毛泽东的母亲叫什么名字?--中国年鉴网(2)

  

  韶山文氏研究专家解读“文素勤”

  为了对“文素勤”这个名字一探究竟,2007年春,本书的两位作者一起到韶山采风时,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夏佑新馆长为我们推荐了刘胜生研究员。

  时年68岁的刘胜生是湘乡文氏家族的研究专家。当得知,耘山从莫斯科找回一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毛泽民称母亲的名字叫“文素勤”时,刘胜生不假思索地认同道:“如果这个名字是毛泽民自己填写的,应该没有错,应该是准确的,应该相信他。”

  真没想到,像刘胜生这样一位长期潜心研究毛泽东外家历史的学者,竟一连说了三个“应该”,这样痛快地认可了“文素勤”这个名字。

  耘山连忙打开笔记本电脑,将毛泽民亲笔填写的《履历表》给他看。毛泽民的手迹一下子吸引住刘胜生,他从头到尾仔细地浏览着,还习惯地念出声来:

  “毛顺生……湖南省湘潭县西二区韶山南岸村……”

  “文素勤……湖南省湘潭县四都太平垇……”

  “对的,对的,这两个地址都是对的!”刘胜生解释说:“现在,许多地名都变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湘乡县唐家(土乇),当年就是湘潭县四都太平垇。这两个地址,毛泽民填的一点都没有错。”

  当我们向他探讨“文素勤”的名字时,刘胜生赞许道:“‘素勤’这个名字很好,体现了文家的家风,也体现了文家的家庭文化。”

  刘胜生若有所思地在手心中写了一个“素”字,接着又写了一个“勤”字,兴致勃勃地说开了:“素代表朴素;勤代表勤劳。在旧时的农村,长辈给女孩子起名字,一般都用:秀呀、花呀、春呀、兰呀的,用草字头芹或琴棋书画的琴也很普遍,很少有人用勤劳的勤。这个勤一般都用在男人的名字中。”

  我们又向刘胜生请教说:“为什么毛泽东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而毛泽民则如此郑重地填写在共产国际印制的履历表上呢?”

  刘胜生笑了。他说:“毛泽东没有说,但不一定不知道。因为提起文七妹,大家都知道,在家乡都是这样称呼的。而文素勤这个正名却比较绕口。在旧社会,女人不出门,不外出做事,也不做生意,即使有正式的大名也没有什么用,甚至不被人知晓。”

  他举例说:“在湖南农村,女孩子一般被称为妹或是嫚,像文六妹,文七妹;到了中年,则被称为妈或嫂,像你(耘山)的外婆王淑兰,她明明是毛泽东的弟媳,毛泽东却称她为四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妇女到了老年,又被称为。毛泽东的母亲生在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化,那时,有文化的农村人家,已经开始给女孩子起名字了。甚至,女人出嫁后,有文化的丈夫给新过门的妻子起名字的情况也不少见。”

  听了刘胜生入情入理的分析,我们感到他的解释的确很有说服力。

  第二天,刘胜生又将他长期搜集和研究的有关毛泽东外家的资料复印给我们看。仔细阅读这些珍贵资料,我们的思路渐渐开阔起来。

  从兄弟两人外婆家文氏“三芝堂”说开去

  提起毛泽东的外家,就不能不说到毛泽东的曾外祖母贺氏。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贺氏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比毛泽东的外曾祖父文德明年长3岁。他们结婚时,文德明家赤贫,可说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更不幸的是,文德明年仅27岁就撒手人寰,还留下芝兰、芝仪(毛泽东的外祖父)、芝祥三个幼小的儿子和一个女儿。

  德明公去世时,贺氏只有30岁。她虽不识字,却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她立志扶孤守节,以克勤克俭的治家准则来维持门户,求振家声。贺氏靠纺织、养猪来维持一家五口最低的生活。当儿子们年届学龄时,她便送他们入私塾启蒙两年,随后回家劳作,由牧童到月工,到长工,以此维持生计。

  贺氏持家,粒米寸薪无不细心筹划。她将家里的历年所得,以薄利借贷于人,以此常年积累。贺氏用这些积蓄备置了耕牛和农具,还佃耕了新庄湾数十亩水田,并广开门路,发展家庭副业。没有多少年,文家逐渐兴旺起来,三个儿子先后娶了媳妇。

  随着家境日宽,人口日增,贺氏的手头也愈加宽裕,但她治家更为严谨。一家不分男女老少,鸡鸣而起,斗转而息。每当夜幕降临时,贺老太太又带着三个媳妇点灯纺织,还限额完成任务,否则,不得上床。三个儿子则在旁边借着油灯的余光,编织草鞋或搓绳打索。

  十多年过去了,克勤克俭的生活带来家境的显著变化。贺老太太将所积余资,又先后在唐家(土乇)、邓家冲、暮冲等处置业。到19世纪中叶,文家已有水田140多亩,每年收成稻谷有数百石。贺老太太将唐家(土乇)的茅草屋,改建为颇具气派的“棠佳阁”。堂屋正中悬挂的匾额,即以她的三个儿子的名字——芝兰、芝仪、芝祥中的“芝”字冠名,取名“三芝堂”,并正式以“三芝堂”的堂名对外交往,家道日渐昌盛。贺老太太于光绪八年七月初六无疾而终,享高龄八十有八。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