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毛泽东的双重亲家张文秋:刘思齐与邵华之母--国家年鉴(5)
毛泽东[MaoZeDong]握着张文秋的手说:“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邵华是在监狱和马背上的摇篮里长大的,在战争中一直没有机会上学。新中国刚成立,张文秋特别忙,顾不上考虑孩子[HaiZi]上学的问题。那时,邵华常随姐姐刘思齐和姐夫毛岸英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MaoZeDong]。毛泽东[MaoZeDong]虽然国务缠身,工作很忙,但很关心儿子和儿媳的学习,每次见面都询问得很详细。这引起了小邵华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一次,邵华突然对毛泽东[MaoZeDong]说:“毛伯伯,我也要上学!”
泽东转过身来,看着十多岁的邵华,认真地说:“孩子[HaiZi],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同志[TongZhi]帮你办。”
邵华问:“真的吗?”
“孩子[HaiZi],你就放心吧,这件事很快会办好的。”
“谢谢您,毛伯伯!”邵华高兴地笑了。
几天后,毛泽东[MaoZeDong]的秘书叶子龙交给邵华一封介绍信,她就这样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毛岸英赴朝作战后,毛岸青来张家更勤了。他在音乐上很有天赋,每次来张家总要弹上几支曲子,有时兴致好,还会给大家唱一曲俄文版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张文秋努力履行着她对毛岸英的承诺。每次毛岸青来张家,她都要准备足够丰盛的饭菜招待他。毛岸青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就让他每星期把脏衣服、被单、枕套拿来,该洗的洗,该缝的缝,周一再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拿回去。临走时,张文秋会问毛岸青缺不缺钱花。因为毛岸青回国不久,有些国外的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改掉,开支难免会大些。对张文秋,他就像对自己的亲妈妈[MaMa]一样,从不见外,需要钱,他会大大方方地开口。张文秋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毛岸青在生活上舒服一些。家里的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三个女儿[NvEr]的衣服几乎没有新的,但毛岸青的零花钱却从没断过。
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毛岸青一下子被击倒了。他们兄弟俩从小和妈妈[MaMa]一起坐牢,一起在上海街头流浪,一起赴苏,又一起回国,因此他们的手足之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人向毛泽东[MaoZeDong]建议,把毛岸青送到苏联去治病,毕竟那里的医疗条件要好些。毛泽东[MaoZeDong]同意了。当时,刘思齐正在苏联留学。她去疗养院看望毛岸青时,毛岸青要求她向父亲转达他想回国的愿望。回国后,毛岸青就被安排在大连治病疗养。
在大连疗养的毛岸青,给邵华的来信越来越频繁。渐渐地,字里行间多了一些温情。起初,邵华还以为是自己的敏感。直到有一天,那些爱慕的字明明白白地印在暗色的信笺上,邵华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大连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毛岸青和邵华的爱情之花,也在悄悄绽放。
作为父亲,毛泽东[MaoZeDong]为了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又一次征询张文秋的意见。
张文秋说:“只要孩子[HaiZi]们幸福,我没意见。”
毛泽东[MaoZeDong]握着张文秋的手,笑着说:“你同意就太好了。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1960年6月,在毛泽东[MaoZeDong]和张文秋的支持下,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2002年7月11日,张文秋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