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柏杨“回乡”记:生前称活在台湾是最大幸福--国家史册
核心提示:“我从没有像这样一下子就爱上台湾[TaiWan]一样爱过别的地方。”“活到现在,而且活在台湾[TaiWan]是最大的幸福。”柏杨[BaiYang]生前曾经表示。
本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42期,作者:柴爱新,原题:《柏杨[BaiYang]“回乡”记》
1988年,张香华陪同柏杨[BaiYang]第一次回乡,当地一个华侨食品加工厂曾在辉县为柏杨[BaiYang]立了一座塑像,但后来很快被毁。此次柏杨[BaiYang]新的铜像在葬礼揭幕,“时代也在进步,”张香华说。
2010年9月12日上午,郑州福寿园举行了一场该园建园以来最大的葬仪。
园内媒体云集。通向骨灰[GuHui]存放厅的道路一侧摆满了两米多高的布标,布标上印着柏杨[BaiYang]的照片和他的著作名称。还专门开放一个侧厅,厅内播放柏杨[BaiYang]生前的一些音像资料。
骨灰[GuHui]存放厅鲜花簇拥,遗像上的柏杨[BaiYang],戴一副黑框眼镜,两手托腮,嘴角上翘,带着俏皮的笑容。
简短的仪式之后,由柏杨[BaiYang]长子郭本城抱起骨灰[GuHui]盒走向墓地。郭本城已年过50,但一米八几的身材依然挺拔帅气,认识柏杨[BaiYang]的人都说郭本城长得像父亲。
郭本城身后是柏杨[BaiYang]遗孀张香华。张香华是台湾[TaiWan]著名诗人,与柏杨[BaiYang]没有子女。
其他家属是柏杨[BaiYang]与不同妻子所育后代,跟在队伍后面,默默前行。
最后一包骨灰[GuHui]
骨灰[GuHui]盒中是柏杨[BaiYang]在台湾[TaiWan]海葬时留下的一包骨灰[GuHui]。
柏杨[BaiYang]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辉县,1949年到台湾[TaiWan],2008年去世。他在遗嘱中交待,死后骨灰[GuHui]撒在台湾[TaiWan]和他曾经被囚禁的绿岛之间的海域。
“我从没有像这样一下子就爱上台湾[TaiWan]一样爱过别的地方。”“活到现在,而且活在台湾[TaiWan]是最大的幸福。”柏杨[BaiYang]生前曾经表示。
1949年,历经战火,颠沛流离的柏杨[BaiYang]流落台湾[TaiWan]。他一下子爱上这个番薯形的岛屿,“这里有只有童话里才有的高耸云际的椰子林,到处都是潺潺的溪流”(《柏杨[BaiYang]回忆录》)。即使后来在这个岛上受了很多苦,坐过牢,甚至差点被枪决,但他对台湾[TaiWan]的感觉没有改变。
2008年4月,柏杨[BaiYang]去世,一个月后,按照遗嘱,家属将其骨灰[GuHui]带到台湾[TaiWan]和绿岛之间海域进行海葬,大陆[DaLu]的原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柏杨[BaiYang]研究中心总干事周明也应邀参加葬礼。就在大家准备把骨灰[GuHui]撒向大海的时刻,周明突然想,是不是应该把柏杨[BaiYang]的部分骨灰[GuHui]带回故乡?
“在船上,我就跟他(柏杨[BaiYang])儿女说,留下一包骨灰[GuHui],将来带回大陆[DaLu],好不好?”到郑州福寿园参加此次葬礼的周明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他当时的这个请求被接受了。
此后,柏杨[BaiYang]最后一包骨灰[GuHui]的归葬大陆[DaLu]事宜酝酿了两年多的时间。
“开始有人提议葬在(大陆[DaLu]的)庙里,但父亲是基督教徒,我们考虑不适合。想过如果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地方,就到辉县老家祖坟葬了,入土为安。”郭本城对本刊记者说。
“落叶归根,这里是故乡。”郭本城说,“现在虽然没有到辉县,但毕竟在河南。”
2010年8月,柏杨[BaiYang]骨灰[GuHui]被迎回河南,安放福寿园。
柏杨[BaiYang]骨灰[GuHui]回来的第二天,就有台湾[TaiWan]商团到福寿园拜访,说“柏杨[BaiYang]都回来了,以后我们到河南就很亲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