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钱学森直到1993年仍然坚持粮食亩产万斤推算正确--中国年鉴网
核心提示:一是“万斤亩”在科学[KeXue]计算上是正确的。正因为这样,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KeXue]家,钱学森反复用计算尺计算了太阳光能转化为粮食[LiangShi]的数量。他1993年甚至得出“粮粒”可以[KeYi]达到亩产10万市斤的结论!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2011年3月3日D24版,作者:叶永烈,原题:《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
原文编者按: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KeXue]家。但他在专业之外的一些见解,有的很有争议,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评。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被视为1958年浮夸风“推手”的所谓“万斤亩”公案了。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在为钱学森写作传记时,采访了诸多当事人,详细考证了这段公案的来龙去脉,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钱学森早在人民日报放第一颗“高产卫星[WeiXing]”之前,就已开始研究粮食[LiangShi]亩产问题[WenTi],发表了若干篇文章,但他的研究只是针对农业[NongYe]发展远景所做的科学[KeXue]展望或理论推算,将钱学森的理论推算与“高产卫星[WeiXing]”联系起来、引起毛泽东[MaoZeDong]注意的,是中国[ZhongGuo]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并非钱学森亲笔所写。在调查过程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向作者提供了钱学森保存的关于“万斤亩”的剪报以及1993年钱学森谈论“万斤亩”的一封从未公开发表的信件,这封信表明,钱学森一直到1993年仍然坚持他当年对粮食[LiangShi]亩产的推算。今揭载于此,以飨读者。
我最近出版的65万字的长篇新著《钱学森》(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通过大量的史实,“用事实说话”,说明了两点:
第一,钱学森是一个热忱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异常感人的;第二,钱学森是中国[ZhongGuo]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的“总策划”、“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做出了关键性的、历史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采访中,在火箭、导弹专业方面,我几乎没有听到对于钱学森的任何非议。钱学森在他的专业范围之内,是名副其实的权威。
然而,钱学森又是一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科学[KeXue]家。他喜欢研究、探索专业之外的种种问题[WenTi]。这可以[KeYi]说是他的一大优点,是知识广博的表现,也是他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的体现。他的兴趣范围可以[KeYi]说遍及整个自然科学[KeXue]以至社会科学[KeXue]。只要翻一翻《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就不难发现,钱学森晚年对三峡工程,对数学哲学,对嫁接技术,对文物收藏,对牛肉面与洋快餐……都有兴趣,而且在通信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KeXue]、艺术》一书,则收录了钱学森关于哲学、思维、美学、音乐、建筑、园林等等诸多方面的文章。
钱学森的博识广闻是令人敬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科学[KeXue]家。
然而,专家毕竟只是在专业范围之内的行家里手。钱学森在专业之外的种种见解,有的引发争议,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评……
“万斤亩”公案
钱学森受到抨击最多的,莫过于1958年的“万斤亩”公案,几乎成了钱学森第一大“罪状”。
当钱学森还健在的时候,《中国[ZhongGuo]青年报》2000年1月1日刊发的刘健、王胜春的《理性照耀中国[ZhongGuo]:赛先生世纪行》一文,就这样写道:
真正“唯心主义的产品”,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吹牛狂欢。1959年夏天的庐山,成了埋葬科学[KeXue]与常识的政治坟场。连个别著名科学[KeXue]家也跟着起哄,论证“如果充分利用太阳能,粮食[LiangShi]亩产确实可以[KeYi]达到几十万斤”。———后来毛泽东[MaoZeDong]检讨说,他上了科学[KeXue]家的当。这场唯心主义闹剧,终于以上千万农民饿毙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