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究竟是哪位领导人首创了在文件上画“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本文摘自《钱江晚报》2009年2月15日B07版 作者:刘明钢 原题为:毛泽东[MaoZeDong]的“圈阅”
“圈阅”是毛泽东[MaoZeDong]生前阅文经常使用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创“圈阅”的是叶子[YeZi]龙。叶是毛泽东[MaoZeDong]的“五大秘书”之一。关于“圈阅”的由来,叶子[YeZi]龙回忆道:
1948年2月,毛泽东[MaoZeDong]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MaoZeDong]就等着关注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MaoZeDong]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回答说早就来了。毛泽东[MaoZeDong]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
叶子[YeZi]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WenJian]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WenJian]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钩,所以叶子[YeZi]龙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MaoZeDong]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就没有看过!”
由于上面只有钩钩,从钩钩上的确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了谁没看过,难以分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叶子[YeZi]龙想了个办法:送传电报、文件[WenJian]前,先在上面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这样一来,谁看了谁没看就一目了然了。
从此,中共领导人的“圈阅”制度就开始实施,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毛泽东[MaoZeDong]生前“圈阅”的文件[WenJian]不计其数。但是“圈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曾是“中央文革”成员的王力说:“依我跟主席[ZhuXi]多年的经验,感到凡是主席[ZhuXi]只在文件[WenJian]上画了一个圈的(即所谓‘圈阅’),并不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大家赞成,他才同意的。如他觉得写得好,往往批:很好,照发。至少还批一个‘同意’。如果明确反对,他就压住不发了,或者批上不同意见。我跟总理议论过,总理也有这个经验。他说:凡是主席[ZhuXi]只是画圈的,说明他是在考虑之中,还值得我们思考。”
此种说法有事例为证:1970年7月23日和2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纪念“八一”建军节社论草稿时,发生了争论。当时,越来越接近林彪的陈伯达主张将“伟大领袖毛主席[ZhuXi]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ZhuXi]和林副主席[ZhuXi]直接指挥的人民解放军”一句中的“毛主席[ZhuXi]和”几个字去掉。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后表示,这事“要请示主席[ZhuXi]”。毛泽东[MaoZeDong]当时在杭州,正患白内障,视力模糊。汪东兴[DongXing]将信念给毛泽东[MaoZeDong]听,他听后没有表态,说:“你画个圈退回去!”汪东兴[DongXing]考虑此事他不好画圈,就搁下了。随后,毛泽东[MaoZeDong]问汪东兴[DongXing]:“怎么搞的?不是让你画圈吗?”汪东兴[DongXing]回答说:“这样大的事,我不敢圈。”并问:“两种意见,您到底赞成哪一种?”毛泽东[MaoZeDong]正点燃一支香烟,抽了几口,然后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听了这番话,汪东兴[DongXing]仍然按照毛泽东[MaoZeDong]讲的“画个圈退回去”的意思,画了个圈,把稿子交给周恩来。
由此可见,毛泽东[MaoZeDong]“圈阅”并不意味着同意,而是表示“看过了”。(摘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