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交城官方回应华国锋墓争议:太寒酸对不起老人家--中国年鉴网(2)
南方周末[NanFangZhouMo]记者[JiZhe]从后山绕行进入陵墓[LingMu]景区后,施工工人告诉记者[JiZhe],“从昨天才开始封的……听说网上大家议论得很厉害。”到了4月10日,陵墓[LingMu]脚下的大片农田甚至都搭起了支架和铁皮护板,禁止穿行。
陵墓[LingMu]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墓碑和石阶气势不凡。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华国锋陵墓[LingMu]工程[GongCheng]的总体设计。
最顶墓碑为花岗大石鼎。该院副院长杨友为介绍说,英文字母H形的石鼎寓意丰富,首先是取“华”字汉语拼音首字母,其次是英文“Home(家)”的缩写,象征“华国锋回家”;此外,“鼎乃国之重器,我们[WoMen]认为有必要做成鼎的级别,同时也符合华老内敛、敦厚和朴实的气质。”
石鼎的正面有一块红布遮挡。据说红布背后是“华国锋之墓”,以及他的生卒年月等字样。但现在还不得而知。
根据设计方的意见,花岗岩石阶为365级,象征一年365天。但交城县民政局负责工程[GongCheng]施工的副局长白庆峰告诉南方周末[NanFangZhouMo]记者[JiZhe],台阶实际是374级。如果算上墓台的台阶,则应该是392级。
这是出于建筑实地需要的。有人说石鼎高5。5米,象征华老55岁就当主席,但它的高实际是6。6米。
对于修建陵墓[LingMu]引起的议论,交城县委新闻办公室主任吕继峰对南方周末[NanFangZhouMo]记者[JiZhe]说,“一方面,我们[WoMen]承受了很大的争议和压力,但另一方面,交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
“找一块荒山坡,埋了就行了”
华国锋家人要求“不占用耕地、不破坏文物、不破坏环境、不与民争地”。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据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转述,华国锋生前说过,“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当韩芝俊及华国锋子女向中央提出这个请求之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华国锋生在交城长在交城,但在1949年后他仅仅回来过三次。尽管如此,他在这座小城的痕迹却无处不在。他的题字,如“天宁商城”、“交城邮政”等,遍布大街小巷。“华老的字以柳体为主,融入了颜体。字如其人,华老的字就是温和敦厚,跟毛主席的天马行空完全不一样。”曾与华国锋交流书法多年的韩学武老人这样评价。
1991年华国锋回到交城,这是自他1958年来交城之后时隔三十多年的怀旧之旅。围观群众热情仍然高涨,一些口号让他多少有些不自在。
但其他地方的人们难以体会交城人饱含的深厚情感。华国锋陵墓[LingMu]建成的消息传出后,“占地10公顷(即10万平方米)”和“投资1亿元”引起不少议论。
交城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有些无奈,他向南方周末[NanFangZhouMo]记者[JiZhe]解释,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GongCheng]远没有[MeiYou]人们说的那么“宏大”。“墓碑平台占地400平方米,活动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步道占地1860平方米,墓室在地下不占面积。整个工程[GongCheng]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
白庆峰说:“即便加上附带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5000平米、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1200平米,总共也只有1。04万平米,也就是1公顷多一点。”
华国锋去世后不久,2008年9月,华国锋的儿子苏彬、苏华以及他的秘书曹万贵来到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选址时,他们反复强调的是“四不”原则,即“不占用耕地、不破坏文物、不破坏环境、不与民争地”。最终,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被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