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姚文元为何最终选择紧跟江青而不选择华国锋?--国家史册
核心提示:经过反复权衡,姚文元最后还是下决心与江青[JiangQing]等人站在—起。这固然是因为他们[TaMen]想体系是一样的,但也是因为姚文元的“押宝”:他认为华国锋软弱,成不了大气候,老干部们都老了,早晚要下台,只有与江青[JiangQing]、张春桥搞在一起,自己[ZiJi]今后才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本文摘自《报刊文萃》2009年第7期,作者:霞飞,原题:《跟谁?姚文元揣摩江青[JiangQing]和华国锋》
经过反复权衡,姚文元最后还是下决心与江青[JiangQing]等人站在—起。这固然是因为他们[TaMen]想体系是一样的,但也是因为姚文元的“押宝”:他认为华国锋软弱,成不了大气候,老干部们都老了,早晚要下台,只有与江青[JiangQing]、张春桥搞在一起,自己[ZiJi]今后才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人们都知道,“四人帮[SiRenBang]”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TaMen]逆历史潮流而动,祸国殃民,篡党夺权。但很多人没有[MeiYou]考虑到,“四人帮[SiRenBang]”的灭亡,也与他们[TaMen]内部各揣心事、各留一手有关。1976年姚文元对两封奇怪的信的处理,就说明了这一点。
两封奇怪的信
1976年,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多事之秋”。这一年的4月12日,即在“四五运动”被镇压后的第7天,《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封上写着:《人民日报》总编辑收,信封的背面写着“请戈培尔编辑收”。
当时,《人民日报》一位负责人拆开一看,信封里面装着的是1976年4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这份报纸上登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一文。寄信人在这份报纸的刊头“人民”二字上打了一个大黑叉,然后加上两个字“造谣”,还在这份报纸的空白处写下了如下批注:“令人震惊!党报堕落了!成了一小撮法西斯野心家阴谋家的传声筒!……明明是你们编造的诗词,拿来说是天安门广场的,谁人不知江家小朝廷?你们演出这场‘国会纵火案’实在不高明,一篇混淆视听的假报道就能骗得了人民群众吗?打倒野心家、阴谋家张、江、姚!!”
拆信的负责人见此,连忙把信送给当时“四人帮[SiRenBang]”安插在《人民日报》的总负责人鲁瑛。鲁瑛看后,脸色大变,他深思了一会,告诉《人民日报》那位负责人严密封锁消息,不要告诉任何人。接着,鲁瑛乘上轿车,急驰姚文元的住所。
姚文元读完这些文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但他还是装作从容的样子,把《人民日报》装入信封之中,然后问鲁瑛:这件事还有谁知道?鲁瑛答道:除了我和那个拆信的负责人之外,再没有[MeiYou]人知道。
听鲁瑛这样一说,姚文元长出了一口气。他向鲁瑛交待:这件事,只限于我们三个人知道,谁也不准说出去。
1976年7月,毛泽东的病情加重,正在这时,姚文元又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这封信是7月下旬新华社负责人谢力夫转给姚文元的。信出自新华社河南分社一名记者之手,没有[MeiYou]拆封,信封上写着“姚文元同志亲启”。姚文元拆开信一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河南省委组织部一位负责同志1976年初在北京养病期间,纪登奎的儿子去医院看望他时,说了一番别有意味的话。主要意思是说,毛主席[ZhuXi]现在病得很重,活不了几天了。现在政治局是新派和老派之争,只要毛主席[ZhuXi]一死,两派是要大干的,他们[TaMen]已经秘密串连,做了准备,到时候立即宣布张春桥为叛徒,实行全国军管,接下来就是血雨腥风。老派新派无论谁上台,都要流血。比较起来还是老派上台好一些。纪登奎的儿子还对这位河南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回去给省委打个招呼,对将来的事情要做好准备。
写信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还要求姚文元看过这封信后,把信转给毛主席[ZhuXi]。姚文元思忖再三:现在毛主席[ZhuXi]已经病重,信不好转了,转了会加重主席[ZhuXi]的病情。
这两封信都被姚文元锁在了自己[ZiJi]家的抽屉里,既没有[MeiYou]交给已经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ZhuXi]、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也没有[MeiYou]交给江青[JiangQing]、张春桥、王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