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毛泽东谈对印反击战:撼山易 撼解放军更难--中国年鉴(2)
张国[ZhangGuo]华在参加完中央[ZhongYang]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ZhongYin]边境冲突打乱了。中央[ZhongYang]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
毛泽东[MaoZeDong]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ZhangGuo]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WoMen]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ZhangGuo]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WoMen]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MaoZeDong]说:“也许我们[WoMen]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WoMen]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ZhongGuo]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WoMen]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MaoZeDong]一再提醒大家,我们[WoMen]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ZhangGuo]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为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ZhangGuo]华。
离开颐年堂前,陈老总和贺老总都向张国[ZhangGuo]华详细了解边防备战情况。
张国[ZhangGuo]华话不多:“我们[WoMen]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BuDui]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陈老总和贺老总交换了想法,用他所特有的四川口音,响亮地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老总的烟斗吱吱地冒着烟,他用烟嘴的一头点着张国[ZhangGuo]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ZhangGuo]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ZhunBei]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ZhunBei]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叛匪的回窜。”
张国[ZhangGuo]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ZhunBei]提出自己的看法。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BuDui]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ZhongYang]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ZhangGuo]华准备[ZhunBei]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ZhongYin]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南海召见他。
中央[ZhongYang]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MaoZeDong]站在巨幅地图前,一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手势,说:“我们[WoMen]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忽然喷出一口浓烟,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道:“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笑意。其实,毛泽东[MaoZeDong]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MaoZeDong]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ZhongGuo]不敢打他后,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同时中国[ZhongGuo]将打算告之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仍持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并没有公开地表示反对,还向中国[ZhongGuo]驻苏大使说,苏联也得到了类似情报,如果中国[ZhongGuo]遭到进攻,反击是自然的事。而美国已把主要精力放在准备[ZhunBei]对苏战争上,不能以很大力量援助印度。中国[ZhongGuo]外交官们也正向第三世界游说自己的观点。此时的反击对中国[ZhongGuo]是有利的。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ZhangGuo]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ZhangGuo]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ZhangGuo]华爽快地答应:“有。”
“根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