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李德生:两次中央大会毛泽东点名要“看看”他--中国年鉴网
核心提示:1969年,中共九大在北京[BeiJing]举行,当周恩来又一次[YiCi]念到“李德生[DeSheng]”的名字时,毛泽东[MaoZeDong]又一次[YiCi]接话:“我再看看李德生[DeSheng]同志。”
本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0期,作者:夏攀,原题:《李德生[DeSheng]:阅遍沧桑》
毛泽东[MaoZeDong]曾化名“李得胜”,对读音相近的“李德生[DeSheng]”三字特别敏感
河南新县柴山堡地区曾有这么一个小村,四面环山,村南山势稍缓,有一条小路供村人进出。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西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间房,屋前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一角种一棵大樟树。
1916年,一个婴儿在这间房里出生,在这棵大樟树下玩耍,从这条山路上走出,迈向了山外的广阔天地,成为一代上将。
2011年5月9日,李德生[DeSheng]在北京[BeiJing]逝世。
“红黑不认人”的儿童[ErTong]团长
在回忆录中,李德生[DeSheng]曾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老家和自己[ZiJi]的少年岁月。字里行间,半是辛酸,半是骄傲。
李德生[DeSheng]幼时家境十分贫寒,“家里没有水田,父亲在山脚边开点荒地,种点杂粮,不够养家糊口。”9岁的时候,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即便是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父亲仍琢磨着让他读点书。于是,在放牛之余,李德生[DeSheng]在李家祠堂里开始念书,就这样持续了半年。
虽然那时中国许多地方已经开了新风气,但李德生[DeSheng]的教材,依然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很多年后,他回忆说,“这是我一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
而为他转变命运奠定基础的,是1928年他的家乡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二年,他的村子里建立了童子团,后来叫儿童[ErTong]团,李德生[DeSheng]被推举为团长。他说,“我们虽然是小孩子,有了自己[ZiJi]的组织,有了依靠的地方,一夜之间,觉得自己[ZiJi]长大了不少,好像有了力量。”
童子团活动很正规,每人戴袖标,系红领巾,人手一根木棍。木棍也是“标准化装备”,长度一米二三,一头涂成红色,一头涂成黑色。意思是“红黑不认人”---谁违犯了苏维埃法令,木棍伺候!
虽然是“团长”,但少年李德生[DeSheng]还是很羡慕当地“守备队”(编者注:就是赤卫队)的装备,他们人手一杆红缨枪,纪律严明,集体吃住,还能跟红军[HongJun]正规军一道冲锋陷阵。
为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送信带路,少年李德生[DeSheng]不久就越过守备队一级,直接加入了红军[HongJun],成为中国工农红军[HongJun]第一军的一名小兵,时年14岁。
徐向前试他的小马枪
刚刚成为红军[HongJun]战士,少年李德生[DeSheng]很是痛苦,为的是手中没有武器,感觉似乎还不如儿童[ErTong]团带劲。他后来回忆说:“我没有枪也没有刀,很着急,空着两只手算什么红军[HongJun]。”
一天,他壮着胆子问老兵要一支枪,老兵告诉他:“红军[HongJun]战士哪有要枪的,得到敌人手里去夺。你不要急,等着打仗,打完仗你就有枪了。”终于,一仗胜后,连里缴获几支枪,李德生[DeSheng]分到了枪,外加10发子弹,但是他个子小,所以分给他的是一把最短的、断了半截的枪,好在还能使。
因为早年在儿童[ErTong]团跑腿送信有经验,1932年,参军不到两年的李德生[DeSheng]被选到团部交通排当了一名传令兵。交通排装备不错,排长见他只有那把半截枪,马上发给他一把苏式小马枪。
小马枪也曾在战斗中受损。一次[YiCi]军长徐向前到他们班,发现一把枪不对劲,问道:“这是谁的?”
“报告军长,是我的,”李德生[DeSheng]回答。
“没有准星怎么瞄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