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红色间谍”郭汝瑰1970年重入党因何没有介绍人--中国年鉴(2)
重庆历史名人馆内的郭汝瑰半身像。(摄影:高龙)
在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萌生入党[RuDang]想法
“一个人的身世,总逃脱不了时代和潮流的支配。”郭汝瑰晚年这样回味往昔。在青少年时代,郭汝瑰正是在经历各种思想潮流碰撞后,才逐渐了解并服膺共产主义。
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县)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郭汝瑰从父亲[FuQin]郭锡柱身上汲取了针砭时弊、倡导廉洁的优点。1919年,郭汝瑰随父亲[FuQin]前往成都,先后进入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在成都读书五六年,他经常步行返乡,目睹社会落后,百姓痛苦,内心“受到极其强烈的震动”。
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学习期间,时值五四运动爆发,晚年的郭汝瑰回忆道,他在这一时期初识社会主义:“学校已经流行着关于社会主义的肤浅看法,师生都已知道‘赛因斯’(即科学)和德谟克拉西(即民主)。师生也互相谈论孙中山、苏维埃、大同思想、共产主义一类问题。”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小有个老师叫胡子霖,有次谈话中向郭汝瑰提及,他相信社会上流行的社会主义,郭汝瑰听后“对社会主义有着朦胧的好感。”
在进入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之前,郭汝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好感”的层面上。在成都联合中学上学期间,郭汝瑰身边有马列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在碰撞。他在中学时代确定的,是“走在时代的先头”的信念,并影响一生。
1925年底从成都联合中学高中结业,18岁的郭汝瑰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父亲[FuQin]要他投考上海同济大学学医,而他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学工。堂兄郭汝栋(时任川军师长)建议他到广东进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
郭汝瑰先来到上海。在上海,中学同学陈廷栋对郭汝瑰选择进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产生了影响。陈廷栋告诉他:“国家政治不上轨道,学什么理工,搞什么科学救国,统统是假的。”袁镜铭(郭汝栋派往广东学习的军青年军官)也劝说他:“为什么不参加革命,使政治上轨道呢?”于是郭汝瑰在“使政治上轨道”的理想支配下,与袁镜铭、傅秉勋等六位川军青年军官,进入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第五期学习。他被编入第五学生队,政治科,从此开始了军人生涯。这是郭汝瑰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郭汝瑰进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时,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广州革命气氛很浓。他们每星期一读《总理遗嘱》。郭汝瑰在学习《总理遗嘱》的过程中,思路一步步导向了对共产主义的探求。
总理遗嘱》提到,国民革命要达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郭汝瑰当时[DangShi]认为这是救国的最正确道路,进一步认为当时[DangShi]“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是苏联,应“以俄为师”。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实现“中国自由平等”这一目的的最正确手段。在这些思想支配下,郭汝瑰渴望知道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