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开国上将许世友为何始终不肯原谅虎将王必成?--国家史册
核心提示:在大别山或中南海的许世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南京军区的诸多事情了如指掌,加上一些虚虚实实的传闻,结果对王必成、林维先、鲍先志的一些讲话、表态不满。
本文摘自《领导文萃》2001年第1期,作者:康月田,原题:《恩怨重重:许世友与王必成》
1980年初,王必成调军事科学院工作。后来,因身体不好,中央军委于1981年12月批准他到南京休息治病。对南京,王必成有深沉的眷恋之情,这里有他战斗、工作的足迹,有众多的老战友。1982年初,王必成刚住进南京普陀路1号,许世友便前来看望。
春节这一天,王必成前往中山陵8号看望许世友。两位老战友的心情都很好,他们谈了许多,谈了许久。王必成感慨地对许世友说:“许司令,当年我们100多位赤卫队员,现在只剩下你一个队长和我一个队员了,我们都是幸存者。”摄影记者还为两位老战友拍摄了合影,气氛十分融洽。然而,令王必成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风波又起。
198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华东组在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学习中共第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会上,许世友发言,讲着讲着,突然话锋一转:“军区有三个老红军,他们都是过草地的,文化大革命中造反夺权,至今没有交代。”一言既出,满座皆惊。大家明白这指的是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王必成、林维先和副政治委员鲍先志。
王必成作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也是与会者。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的王必成,本想讲话反驳几句,一看已是下午4时多了,便写了个条子给参加这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秘书长荣高棠,请他转给总书记胡耀邦和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表明自己不同意许世友的发言,但因时间关系,顾全大局,保留意见,不作发言。
许世友和王必成都是很有个性的传奇将军,他们两人有很深的渊源——正儿八经的老乡,两家相隔没有几里路。
1927年,许世友、王必成都参加了麻城地区的农民运动和黄麻起义,许世友是农民赤卫队队长,王必成是队员。后来,他们都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战斗在胶东地区,王必成战斗在苏南、苏中地区,相隔并不远,不久又激流归大海,汇入陈毅、粟裕的麾下,重新走到了一起。许世友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是第六纵队司令员,两人都是华东野战军有名的战将。
1955年,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同年,王必成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五年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从此,两位老战友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个人感情深厚,工作合作默契。谁知,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竟使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许世友看不惯社会上的恶劣风气,向军委请假,到大别山深处休息养病,以后又被周恩来接到北京中南海保护起来。南京军区的工作主要由副司令员张才千、王必成、林维先和副政治委员鲍先志等负责。
造反派多次冲击南京军区领导机关。迫于无奈,王必成等人接见造反派,有时话讲得并不错,但被造反派改头换面,加以歪曲;面对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有时也难免说几句错话。在大别山或中南海的许世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南京军区的诸多事情了如指掌,加上一些虚虚实实的传闻,结果对王必成、林维先、鲍先志的一些讲话、表态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