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专家忆氢弹研发:比美快4年半 法总统为落后拍桌--国家年鉴(2)

  

  氢弹爆炸纪实

  领航员一度忘记投下氢弹

  由于执行的任务万分重要,心情比较紧张,领航员在心中还一直默念毛主席语录,影响了注意力,所以飞临指定区域时忘了按下自动投掷器按钮。

  择日:一年中“良辰吉日”并不多

  其实早在1966年12月28日,中国就进行了氢弹的原理试验,不过当时只对外宣称“我国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李鹰翔说,氢弹爆炸的日子在科学家快马加鞭的工作下被一再提前,“周总理曾提出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科学家把这一时间提前了,聂荣臻元帅提出争取在1967年国庆节前完成,又被科学家提前了。科学家搞的实在太快。”

  氢弹爆炸的具体日期如何选择?李鹰翔说,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天气。因为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一年当中找到适宜的“良辰吉日”并不容易。“因为是由飞机空投氢弹,所以首先要考虑天气是否适宜飞机飞行,另外高原风沙天气多,也不能因为风沙影响了投弹的视野。当时的气象设备虽说比不上现在的,但它还是能精确地推算出哪一天的天气最适宜。”

  空投:忘记投弹爆炸迟了20分钟

  1967年6月17日空投试验当日,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7时40分,执行空投任务的驾驶员徐克江机组已经起飞,按预定计划应于8时整进行氢弹空爆试验。8时左右,飞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接近目标,人们都屏住呼吸翘首以盼。

  李鹰翔告诉记者,因为爆炸威力非常大,飞机投下氢弹后需要立即飞离该区域,否则有被氢弹的巨大冲击波冲击的危险。可8时整,空投氢弹的飞机到达预定空域,却没有投下氢弹,拐了个弯飞走了。“怎么回事?”亲临指挥中心的聂荣臻元帅问,空军指挥员报告说:“飞行员操作中少了一个动作,请求再飞一圈。”

  过了20分钟,轰-6飞机再次飞临预定空域,在预定高度,投下了中国第一颗全当量氢弹,氢弹爆炸产生的巨大火光俨然又一颗太阳。

  多年之后,这架飞机上负责投弹的第一领航员孙福长回忆说,少的这一个动作就是“忘了按自动投掷器”。他说,由于执行的任务万分重要,心情比较紧张,他在心中还一直默念毛主席语录,影响了注意力,所以飞临指定区域时忘了按下自动投掷器。

  氢弹基地解密

  金银滩下一个秘密藏了20年

  对氢弹和原子弹的问题,所有参与者都知道它的绝密性,直到第一颗氢弹爆炸20年后的1987年,这些秘密才逐渐揭开面纱。今年4月28日,随着核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青海的金银滩草原和一个名为221厂的基地才逐渐走进公众的视线。

  保密:孩子以为爸爸是挖煤的

  “可以说氢弹研制的保密工作是滴水不漏。”李鹰翔告诉记者,还在原子弹和氢弹理论准备的同时,远在青海金银滩草原,一个名为221厂的基地已经开始建设。

  22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工厂。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是从221基地研制组装后运往西部试验场的。1958年,有关部门组成了研究基地选址小组,先后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选点。最后经过比较,选址小组还是觉得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较为合适,并且易于移民。1963年前后,生产和实验部门先后迁往青海研究基地。1964年上半年,北京核武器研究所的其余部分也先后迁往青海。至此,我国第一支核武器研究力量就都集中到了青海221基地。

  今年70岁的王菁珩是221基地的前厂长。他见证了当年奔赴高原为我国两弹研制贡献青春的一批年轻人的付出和奋斗。1960年,他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接到通知到“前方”去。前方在哪儿?西宁。叫什么单位?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从北京的科研院所,东北的军工企业奔赴221基地。在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事关国家机密。但是,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始终都在遵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该问的不要问,知道的也不要说”。

  所有有关氢弹的事,他们都对家人守口如瓶,有人回到家,孩子问在哪工作,说在矿区工作,孩子看爸爸晒得很黑,就问爸爸是不是挖煤炭的?而在221厂内部,保密也是无处不在。“从这个车间到那个车间都是不能随便通行的,每个人只能持有规定车间的通行证,在当时这样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非常普遍,而全厂通行的通行证只有几位科学家和领导才有。”

  用途:曾为一级科学家准备地下掩体

  李鹰翔说,前不久刚刚解密的221厂地下指挥中心实际是一个地下掩体,“考虑到战备需要,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尽全力保护这些国宝级的科学家,地下掩体就是为疏散科学家而修建的。”

  从建成开始,它只使用过两次,分别是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前的演习。“当时一旦遇到情况,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等科学家就可以疏散到掩体中,里面有通风、发电装置,还有通讯保障装置。”

  李鹰翔说,对氢弹和原子弹的问题,所有参与者都知道它的绝密性,直到第一颗氢弹爆炸20年后的1987年,才出版了一本名叫《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的书,这才算是第一次“解密”,向社会公开披露了氢弹和原子弹的一些情况和细节。“这本书在国内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国外大使馆和情报部门很多人都有这本书。”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