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揭秘:谁是“海峡两岸破冰第一人”?--中国年鉴
核心提示:在这里,需要浓墨饱蘸书上一笔的,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对胡秋原先生壮举的中肯评价。1990年5月27日,于台北师范大学举行的胡秋原80寿辰演讲会上,面对来自岛内各地的上千名与会者,91岁的陈立夫先生特别地赞扬了胡秋原的爱国精神,以及肯为民族大义勇敢奉献的精神。立夫先生面带微笑,道出了他对小他11岁的胡秋原的肺腑之言。立夫先生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互相攻击,结果,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去了……
胡秋原在读书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文摘自《中华读书报》 作者:秋石 原题为:台湾国民党党员胡秋原访问大陆
2004年2月13日晚,抵达台湾的次日,受内地众多学术界前辈和同行的嘱托,我和中国作家协会赴台访问团的另两位成员一起,专程前往台北县新店胡秋原先生的寓所,拜访了这位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九五老人。
2004年2月13日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府挂去了电话。那边接电话的是胡先生的女儿胡采禾,遂约定午后3时前往探访。殊料,好客的主办方将我们首日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晚餐刚毕,又去电,采禾大姐说:听说内地的作家要来,父亲等了你们一下午……是晚9时许,我们来到位于新店的先生府上。在座的有先生和他的夫人,女儿胡采禾,以及在联合国任公共事务官员的外孙女罗竹安小姐。先生尽管视力、听力都有些问题,还得借助走步器走路,可他那满头银发依然茂密,他的身材依然颀长挺拔,着棉布格子衣服的秋原先生的眼睛里时不时会闪现出一种异样的明亮目光,那是坚毅的期盼——回归与统一。
提起胡秋原先生,无论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眼里,还是在20世纪中国政坛、文坛左翼、右翼人士的心目中,他都是一个带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然而,更值得笔者在此书上一笔的是:1988年9月,身为台湾政权立法委员的胡秋原先生,无视李登辉之流的高压和阻挠,毅然来到北京,与老朋友李先念、邓颖超一起共商两岸统一,在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中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而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历史,记住了胡秋原的这一壮举。
历史同样不会忘记:当年胡秋原先生力主抗日,撰文痛斥蒋介石之流“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论调。
历史还记住了:胡秋原先生在国民党蒋介石追捕、迫害他的两个论敌——两位共产党要人时所表现出的深明大义:1933年,应冯雪峰的请求,胡秋原亲作担保,将正在遭到国民党特务缉捕的一位“左联朋友”掩护在自己掌控中的神州国光社住了下来,这个“生病”的“左联朋友”就是中共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1942年2月,冯雪峰被国民党宪兵抓去关押在了上饶集中营,同年底,奉毛泽东之命的中共重庆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找到胡秋原时,他二话没说,当即加入了营救冯雪峰的行列……
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原名胡曾佑,笔名未明、石明、冰禅。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于1928年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改习文学,并在1929年被公费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三省后,胡秋原毅然放弃官费留学生学业,留在上海以文学作刀枪力主抗日,任上海大学教授、翻译。同年底,胡秋原主编《文化评论》,在创刊号上发表《阿狗文艺论》一文,宣称“文学艺术至死又是自由的、民主的独立主张。不日,又发表《勿侵入文艺》、《钱杏屯阝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学术之批评》等文章,从而引发了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左翼作家对他的批判,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胡秋原也因此成为当时文坛上赫赫有名的“第三种人”。
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日军大规模侵犯事件后,胡秋原与他前不久发生激烈论战的论敌冯雪峰一道,多次前往激战中的淞沪前线,慰问浴血抗日的十九路军将士。随后,经过胡秋原、冯雪峰,以及陈望道、王礼锡、丁玲等人的奔走联络,平日观点不同的作家们终于在抗日的旗帜下集合了起来,组成了联合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