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右派忆“饥饿改造”:从“干部伙房”捡葱胡须吃--国家年鉴
核心提示:有一次,他将从“干部伙房”后边拣来的葱胡须拌上盐,大口大口地吃!伙房里的王班长原来是粮食局的计划股长,有次,不知从哪里弄来不少黑豆皮,煮了一锅,兑上点面,每人给了一大勺。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11年第4期,作者:吴传斗 系山东轻骑集团离休干部,原题:《一个右派的“饥饿改造”》
1957年整风时,我23岁,正在河南临颍县报社编辑部工作。县领导再三动员大家放心鸣放,大胆说话,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因此写出了指向县委第一书记闫某的大字报,说县委以他为首搞“欺骗行为”。事因当年春天,县里开三级干部会,动员全县大搞水利化,闫书记动员大家捐款支援水利化,他认捐200元,参加会议的干部纷纷认捐,我也认了40元。可会后,又不让交钱了,说是会上报个名,造造声势即可。此时我提出此事,指出这是在搞“欺骗”。大概这张大字报刺痛了县委最高领导,我因此被打成右派,处分是开除公职、劳动教养。就这样,我被送去劳改农场,接受改造。
一、“饥饿改造”
从1958年4月15日抵达内黄白条河农场,到1962年8月12日离开农场,日日夜夜折磨我的最大问题是吃不饱!4年又4个月,几乎没有一天不被饥饿所折磨!事过几十年,想起那时的饥饿情景,还是心惊胆战!
渐渐的,我明白了,饥饿本身也是一种“改造”的手段,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人在饿昏了的时候,一切的尊严和斯文,统统可以忘却;一切信用和承诺,都可以踏在脚下。
粮食不足,人很快就受不了了。来自城里的人这时就成了来自农村的人的学生。先是挖野菜,荠菜、野芹菜、地瓜叶,挖到什么吃什么。后来,柳树冒了芽,又打起了柳树、杨树的主意。这些野菜、树叶弄了来,伙房是不管的,只能自己加工。经常一下工,地里到处就冒起了烟。野菜煮煮,再用当地出的硝盐一拌,就可以吃了。还有人干脆用开水烫烫甩干了吃。很快,巩县来的几个人脸色就不对了,青里透着绿,还有些肿。许多人吃不饱,就猛喝水。有人加上点盐喝。于是更多的人脸开始肿起来。人年轻轻的,眼下有了眼袋:透明、透亮。有人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麦收了,我们要去拔麦子,经常是天一亮就动身。天黑了,只要有月亮光,还要下地,经常夜间十一二点才能收工。这时午饭可以吃到一个白面的杠子头干粮。有时地里麦子割不完,要派人夜间看着。有次郑州师范的宋老师夜里看守,回来悄悄对我说,生麦粒能吃。我问:那怎么吃?他黑黑的脸,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搓搓就可以吃,那是粮食啊!”
附近农民的生活不好,但也有专门来赚我们钱的。经常有农民来卖盐水茄子,四毛钱一碗,有时我能一口气吃两碗。一天,四川人杨四正在铡草,突然喊住了我,一脸恐惧地说:“坏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肠子变成直的了。”原来两小时前,他吃了两碗茄子,刚刚大便,竟拉出了茄子,那茄子种还看得清清楚楚,他看了,认为自己就快要死了。
偶尔,有人能逮到一只冬眠的青蛙。用茶缸煮了,那是绝美的口福。有一次,我在林带中正铲草,忽然发现一只刺猬躲在草棵中。我用草帽扣住了它。两小时后,它就变成了我的一顿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