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产生分歧的苗头究竟始于何时--中国年鉴(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在这个会上,毛泽东又批评“八大”决议中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是不对的,这就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的论断。
接下来,就是1959年的庐山会议,在党内开展了一场错误的阶级斗争。
庐山会议的起因是上一年的“大跃进”。1958年,毛泽东希望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来加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摸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种尝试受到了严重挫折。毛泽东最早认识到这点,并且多次提出纠“左”。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也是为纠“左”而召开的。
彭德怀等在会上的批“左”言论,却令毛泽东感到不快。联系到赫鲁晓夫对于“大跃进”的污蔑和攻击,再加上康生、林彪等人从中煽风点火,会议议程转为批判彭德怀等人,并从理论上概括为“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而且第一次把阶级斗争直接引伸到党内。此后,毛泽东对于阶级斗争的注意力,越来越转向党内。
由于庐山会议未能纠“左”,反而反右,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3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李富春等为挽救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而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毛泽东对于刘少奇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实行“包产到户”的主张表示不满,认为在农村刮起的“包产到户”的“单干风”,是从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倒退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不仅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更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征兆。
1962年8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讲话中讲了阶级、形势和矛盾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究竟存在不存在阶级?国内形势是不是一片黑暗?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有些什么矛盾?要求会议进行讨论。之后,毛泽东在中心小组会议上多次发言,阐述自己的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有阶级就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要贯彻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在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以无比坚定的口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并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会上,康生诬陷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并将与小说有关联的习仲勋(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打成“反党集团”。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右倾机会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党内有人搞修正主义,再次将阶级斗争引向党内。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讲话,得到了全体与会中央委员的同意,并被写入会议决议。而随着会后会议公报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一整套“左”的理论,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观点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1963年5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决议更加明确地告诫全国人民,如果党和人民忘记了阶级斗争的话,“那就不要很长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
1964年,当上层建筑领域继续革命的运动开始有所成效的时候,毛泽东对青年问题进行了思索和引导。他说,由于苏联发生的变化,帝国主义预言家将“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第四代身上,必须粉碎这些预言家的预言,从中央到基层,必须在所有的地方注意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之后,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开展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随着“四清”运动在党的基层组织中揪出了越来越多的“变质分子”,党中央和毛泽东又以这种错误的实践为依据,进行了理论概括,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
1964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坚持在指导“四清”运动的文件(简称《二十三条》)中写上:“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这些当权派,有在幕前的,有在幕后的。支持这些当权派的,有的在下面,有的在上面。“在上面的,有在社、区、县、地、甚至有在省和中央部门工作的一些反对搞社会主义的人”。这就进一步把“阶级斗争”的重点转移到党内和党的领导机关,为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政策的依据。
据1970年12月毛泽东接见美国作家斯诺时的谈话,在1965年制定《二十三条》时,他已经认定刘少奇便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一场政治运动的序幕即将拉开。
1956年国庆节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表现出的分歧的苗头,在10年后终于以运动的形式激烈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