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1960年中国实录:大队死15头牲口 8头被干部分吃--国家史册(5)

  

  粮食增量法

  面对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办好公共食堂,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渡过难关,各级组织想了不少办法。1960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农村基层干部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教育活动,要求全国各级组织和全体干部接到这个通知后,立即贯彻执行四项规定,其中第一条就是:“从中央委员起,凡到农村人民公社去检查工作、了解情况的各级干部,和参加现场会议的人员,必须一律到公共食堂同群众一起吃饭。”

  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劳动力安排的指示,重申了劳逸结合的方针,要求在农村实行平时工作8小时、学习2小时制度,农忙时即使延长工作时间,也必须保证睡眠8小时,吃饭休息4小时,不能少于这个时间。提出各地要将休息时间也和劳动时间一样,作为任务来遵守,不得违犯,违犯者必须受到批评直至处分。也就在这一天。中共中央还发出了关于做好粮食分配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一年抓三次农村生活的安排,即夏收、秋收时各抓一次,青黄不接以前抓一次。一点不能疏忽大意。安排粮食还必须与办好公共食堂结合起来,帮助食堂种菜、养猪、做酱、做醋、腌咸菜、晒干菜等,使食堂能解决油盐菜柴的供给。在一天之中发出三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多见的。

  8月10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提出要积极办好公共食堂,坚持计划用粮,反对秋收到手多吃多用,反对浪费:继续实行口粮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制度。奖励社员节约粮食,还要求食堂种菜、养猪等等。

  针对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严重的情况,中共中央于9月7日决定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要求淮河以南直至珠江流域的地区,维持平均每人全年原粮360斤。遭灾的地方应更低些。在丰收的地方,在完成原定外调任务和支援灾区而增加的粮食外调任务后,还有余粮,口粮标准可以提高到380斤,但最多不能超过400斤。淮河以北的农村口粮标准,应压低到每人每年原粮300斤左右,在东北等一些高寒地区可以适当高一点,而各省的重灾区,则应压到平均300斤以下。中共中央还指示各地结合农村“三反”,杜绝社队干部和他们的家属亲戚营私舞弊,多吃偷吃粮食,切实保证农村每一个人都能吃到他们应得的一份口粮,取消社队干部小灶,干部均在公共食堂入伙。

  196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转发了全国财贸书记会议《关于坚决做好秋冬粮食工作的讨论纪要》,这个纪要将中共中央有关安排好人民生活、办好公共食堂的指示,总结为“低标准”、“瓜菜代”、办食堂、管粮食、劳逸结合五条方针,要求将“低标准”与“瓜菜代”有机结合起来,推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实行“低标准”的同时,大搞瓜菜和代食品。

  从上述一系列的指示中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对农村农民生活和办好公共食堂不可谓不重视,不可谓不关心。但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面搞“低标准”(实际上各地的口粮几乎都低于中共中央规定的标准),一面又要求办好公共食堂,抓好社员生活,本身就是一件难以协调之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各地公共食堂几乎同时在“粮食增量法”上做起了文章。

  1959年8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张官营公社党委给鲁山县委送去一张喜报,全文如下:

  县委:

  张官营公社于8月14日创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馍的经验,全公社已经推广。创造的经过是:把玉米煮到五六成熟时捞出,晾半干后磨面,过细箩,出面率为118.3%。再以六分之一的面加水煮成饭糊,和下余六分之五的面一起搅匀,装茏蒸熟即成。每斤玉米平均蒸馍五斤一两九钱,比旧做法产量增加两倍以上。这是不动镰刀的大增产,并具有许多好处。特报喜,请验收。

  张官营公社这一“创造”,不啻给正为粮食问题而发愁的鲁山县委带来一条特大喜讯。不过,对于这“不动镰刀的大增产”,鲁山县委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为了探明真相,便派了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去张官营考察“一斤玉米蒸五斤馍”的情况。农工部长到现场后,除了听取汇报、现场察看外,还和创造这种蒸馍法的炊事员、管理人员进行座谈,并亲自动手用15斤玉米做了试验,照新的蒸馍法,15斤玉米蒸出了65斤馍。这次试验虽然没有达到一斤玉米五斤馍,“但是质量很高”,“如果把面磨得再净一些、细一些,做的技术再熟练一些,一斤玉米蒸五斤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农工部部长马上向县委报告:报喜成果属实,试验成功,应大力推广。

  鲁山所在的许昌地委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重视,马上在电话会上向全地区推广了这个“先进经验”。

  张官营公社顿时引来了众多来自县内外的“取经”者,河南省委、许昌地委和鲁山县委三级生活福利办公室,会同河南省粮食厅,成立联合考察组特地前来考察。9月24日,《河南日报》报道了张官营公社的“先进做馍法”,并立即在河南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开封地委马上召开全地区电话会议,号召全区迅速组织试验。许昌地委更是积极,从10月1日至3日,先后指定40个食堂进行重点试验。河南省生活福利办公室也在鲁山召开现场会议。接着,洛阳地区和汝阳、唐河、滑县等县也迅速组织试验推广。结果,“这一先进经验推广以后,各地社员的生活普遍有了显著改善,并且比过去节约了更多的粮食”。汝阳县使用新法做馍后,全县每个食堂每天能吃到两至三顿馍,推广这一技术仅一周时间,全县即节约粮食19.5万余斤。唐河县则有1003个食堂由于使用了这一做馍法,由原来的一天只能吃一顿馍提高到了一天吃两顿馍、一顿面条。

  鲁山创造出“先进做馍法”后,新乡地区的清丰县如获至宝,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该县生活福利部部长带领一批炊事员不顾路途遥远,前往鲁山参观,回来后县委立即派出三个干部专抓此项工作,并很快试验成功。而且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清丰县委对这一做馍法总结出了五大优越性:一是增加馍产量。节约粮食,能保证社员吃饱、吃好。据全县2304个食堂10天的统计,节约粮食150843斤;二是味道鲜美,易于消化,耐饥,身体健康;三是减少了面粉加工任务,节约了劳力、畜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四是打破了玉米只能做窝窝喝糊糊的老陈规,提高了利用率:五是有力地打击了“右倾保守”思想,进一步树立了敢想、敢说、敢于大胆发明创造的思想。

  清丰县这一先进经验刚开始推广时,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表示怀疑,说一斤玉米做五斤馍不过是多兑了几斤水,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也有炊事员因操作复杂不愿使用新法做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清丰县委采取了“书记动手,突破重点”的办法,在学习鲁山经验的基础上,召开全县公社副书记、大队和生产队党支部副书记以及炊事员、管理员现场会议,全县在10月份用半个月的时间,召开现场会334次。终于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同时。还广泛宣传一斤玉米五斤馍的“科学道理”,说是玉米经过几次加热处理后,引起了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和胶化作用,不是单纯加水,而是由于“扩大了分子,增加了营养”。清丰县还组织了300名技术骨干巡回指导各食堂学习这一做馍法,并开展竞赛评比。如此这般之后,“消除了怀疑,鼓足了干劲,推广了鲁山经验,公共食堂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从而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省,社员们的干劲更高昂,情绪更饱满”。

  1959年10月24日,河南遂平县委生活福利办公室向全县各公社党委、大队党总支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和积极推广“粮食食用增量法”先进经验的通知》,其中介绍了玉米、谷子、大米、麦子、黄豆、杂豆、豆子与红薯混合、红薯、玉米心等十种粮食食用增量法的操作规程。将其中的几种增量法介绍如下!

  ——玉米增量法。增量方法有二:一是先把玉米洗干净放在锅内煮至五、六成熟后捞出晒干,然后磨成玉米面,在和面时先拿出日分之一的面掺上少量的水,搅成稀糊,倒进比做饭用面五倍的水,煮成面糊。再把面糊倒出放凉,与剩下的四分之三面放在一起搅匀。加上适量的苏打粉上笼蒸.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